•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2012台灣跨世代工藝薪傳上海特展”在滬舉行

2012-09-17 09:1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9月17日上海消息 日前,“2012台灣跨世代工藝薪傳上海特展”在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舉辦。65件精選的工藝作品,展現了臺灣在傳統與創新領域的特色,呈現了臺灣工藝文化傳承、發展和創新的軌跡。多件作品曾獲臺灣和國際工藝設計競賽大獎的27位臺灣知名工藝家創作完成,作品有玉石工藝、陶藝、木藝、金屬工藝、纖維編織工藝、漆藝和複合材料等。

  主辦方安排的臺灣工藝師與參觀者的互動成為展館中的風景線,一邊,臺灣苗栗的湯潤清正在教手工捏塑的各種造型壺具,另一邊,臺灣少數民族泰雅族染織技藝傳人林淑莉在教小學生編織絨線等。

  臺灣工藝之家協會理事長林國隆説,兩岸工藝界儘管同文,但發展有不同,臺灣工藝品注重提升生活美學,強調實用性,漸形成了具有濃郁生活品味的文化創意産業。這是一句話,但臺灣走了近幾十年。

  大陸文藝評論員常志康認為,臺灣的原生文化與外傳文化經過近些年的相融與交互影響,促生了臺灣工藝的多元發展,其表現主要是創意理念的多元性,影響了創作的風格與設計,選材的擴散性也是一種捕捉彩點的探望。他認為,臺灣實用工藝品作者中有一個傾向值得關注,即在工藝品中更多地加入藝術的設計,每一件作品有其個性,這種“不複製、不重復”的作品成為高於工藝品、低於藝術品之間的價值品,既迎合了大眾群體中希冀獲得獨具個性、與眾不同、品味藝術,又價格適中的願望,給這個群體的心理需求它取了個名,叫“適價享藝”。

  常志康強調,“適價享藝”是文創産業的市場源。他認為,上海文創市場上目前存在創意不足、藝術元素少、個性化的設計少,因此,觀者多、價格低、銷量少。文創與産業的結合與成功之間有一條巨大的溝,關鍵是二個字“用腦”。臺灣的文創産業的發展先於大陸,有的東西可以研究和吸取。(台灣網、上海市臺辦聯合報道)

[責任編輯:李瑞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