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兩岸文物博覽機構交流合作在上海“生根開花”

2012-04-18 11:11: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首家來自臺灣、“生根”大陸的民間文物博物館——震旦博物館17日在上海順利完成為期兩個月的預展,並宣佈將於今年10月正式開館。

  近年來,兩岸文物博覽機構交流合作日趨熱絡,上海已成為重要的文博交流基地。2010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大會在上海舉行,臺北故宮博物院等臺灣文博機構紛紛“登陸”參會。上海博物館與臺北故宮博物院及臺灣各大民間博物館的往來也日趨密切。

  過去兩個月,位於上海浦東陸家嘴的震旦博物館共接待參觀者超過8萬人次,高峰日客流量達4200余人。這座由辦公樓改建而成的六層博物館建築,展示了古代玉器、陶俑、青花瓷、佛教藝術造像等數百件從前散落在海內外的中華文物,館內同期還舉辦了義大利經典珠寶工藝展。

  據震旦博物館負責人賴任辰介紹,博物館于2003年在臺北成立,展品均為臺灣震旦集團董事長陳永泰的私人收藏,是一家民間非贏利機構。2010年,震旦集團參展上海世博會期間,萌生了在上海增設公益性博物館,並向大陸參觀者全面開放的新設想。

  “收藏、保存、研究中華文明古器物,兩岸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完全可以攜手合作,相互取長補短。另外,在文教普及方面,來自臺灣的民營博物館也可以在大陸舉辦一些公益活動,幫助兩岸年輕一代更加了解中華文化。”賴任辰説。

  據了解,臺灣震旦集團及震旦博物館,在兩岸早期開展的文物保護工作中就曾發揮重要作用。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陳永泰和他的收藏團隊在東南亞地區歷經數年艱辛,將大陸山西省資壽寺被竊的“明代18羅漢頭像”全部追回,1999年經臺北、上海,一路平安送返山西。這是兩岸恢復交流交往後,經由海基、海協兩會等共同努力,協同完成的首宗文物捐返案例。

  頗為巧合的是,就在震旦博物館“花開”兩岸之際,今年4月臺北故宮博物院也首次攜最新研發的電子動畫版《唐人宮樂圖》《百駿圖》等赴大陸展出,成為上海臺灣名品博覽會上的一大亮點。由臺灣文化界知名人士張毅、楊惠姍夫婦創辦的“琉璃工房”及民間博物館,也即將在滬臺兩地同時迎來25週年慶。

  臺北故宮博物院整合行銷部副經理衛方琦説,把臺灣的文物博覽理念和方法介紹到大陸,彼此互通有無,有助於兩岸共同保護歷史文物,綿延文化傳統。

  賴任辰認為,兩岸民眾同是中華同胞,文物博覽事業交流合作雖任重道遠,但始終大有可為。

[責任編輯:段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