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清明祭祖和孝道傳統夯實海峽兩岸文化認同

2011-03-21 09:17: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蘊含飲水思源、慎終追遠理念的清明節又將來臨,兩岸思想界、文化界百餘人19日在上海共同參與首屆“海峽兩岸清明文化論壇”,呼籲兩岸交流從“手係手”的經濟合作逐步深入到“心連心”的文化交流,讓傳統文化瑰寶成為夯實兩岸文化認同的基石。

  “無可置疑,清明節是兩岸人民最熟悉,也是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臺灣學者朱高正説。

  時下,在兩岸及香港,清明節是唯一根據二十四節氣之一訂立的節假日。2006年,清明節更被列入大陸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清明祭祖掃墓的風俗更加盛行。據有關方面預測,今年上海將有超過770萬人次前往市郊及長三角地區掃墓,出行祭掃的車輛有望接近70萬輛。

  “每至清明,臺灣全島公路也幾乎都在塞車,都是趕往郊外掃墓之人,讓人深深感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偉大,它已深入後代子孫的心靈。”臺灣東吳大學教授曾祥鐸説,海峽兩岸的清明祭祖習俗不僅保存至今,而且越來越旺盛,這種現象在世界範圍內都很少見。

  中國國民黨中常委謝龍介説,清明節在臺灣是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每到清明,臺灣人掃墓、踏青、吃潤餅。大陸現在也把清明列為節假日。通過清明節慎終追遠的文化交流,兩岸可以求同存異、攜手發展。

  中華兩岸人民文經交流促進會會長湯紹成指出,中華民族傳統意義上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帝王祭祀之禮,後來民間也于清明當天祭祖掃墓,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祭拜與紀念祖先的這個傳統節日。他説,在兩岸清明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最值得稱道的是,近年來兩岸同胞每逢清明共祭陜西黃帝陵的活動,這幾乎已成為兩岸民間交往的一項慣例。

 更多特別推薦   新聞排行  地方快訊

[責任編輯:石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