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同胞攜手創建“博山雙城窯生活陶瓷藝術工作室”
台灣網7月6日淄博訊 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山頭街道的淄博美術陶瓷廠後院,幾間破舊簡陋的老房子被有序的隔成展廳、會客廳、工作室幾個空間,在不起眼的一個小後院中安靜地擺了些陶藝的半成品,還有一隻神情傲慢的貓,叫妞妞。
去年七月,臺灣姑娘江文怡和青島小夥欒波在這裡創立了自己的陶藝工作室,取名“雙城窯”。“雙城”寓意誠信、成功,又指兩人各自的家鄉,臺灣臺北和山東青島兩個城市。
2003年臺灣姑娘江文怡去青島大學念陶藝專業,青島小夥欒波是同班同學。憑著他們同窗八年的美好時光,愛情裏早就孕藏了親情的味道,説起共同創建雙城窯工作室的緣由,更多的是出於兩人對陶藝的熱愛。“彼此可以在對方的身上找到自己沒有的生活態度與理想,這也是我們兩人可以一起成立雙城窯的原因”。
雙城窯與博山的緣分源於2007年,江文怡第一次來博山。山城博山緩慢輕鬆的生活節奏竟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是我們最喜歡的一點,也是最讓我們擔心的一點”,文怡和欒波生怕自己會被這種緩慢輕鬆的生活氣氛感染,導致放輕自己的步伐,抑制了很多的衝勁與看法,甚至會變得怠惰沉淪。閒暇之餘兩人常常互相提醒,警惕彼此都不可以有這種怠惰安逸的心態顯現。
淄博素有 " 陶瓷之都 " 的美譽,博山的制陶歷史更是聞名遐邇,早在新石器時期,博山地區便已開始製造和使用陶瓷。博山美術陶瓷藝術千姿百態,形神兼備,玲瓏剔透,更有栩栩如生之感;刻瓷藝術被譽為東方藝術的精華,是中國一絕。雙城窯選址博山,山城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蘊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博山制陶原料豐富且價格合適也是文怡和欒波兩人選址於此的一個很大的因素。
從2010年7月份工作室成立到現在,幾乎每天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困難堆放在文怡和欒波面前。“最難忘的日子是我們曾經用三百塊錢撐過兩個禮拜,現在想想不知道當時是怎麼挺過來的,反正是過來了。”但是,兩人並沒有因此而懼怕了困難。就像文怡所説,理想和現實本就不同,當初成立雙城窯之前,就知道將會面對很多很多的問題與困難。天道酬勤,克難惟堅,積極樂觀,是文怡和欒波在處理工作和生活中各種問題時所抱定的態度。辦法總比困難多,車到山前必有路,“很多事情這個方法行不通,我們就會採用其他的方法去解決”,始終抱著成功的信念去面對,自然就會有希望。
“破破爛爛、亂七八糟”,文怡這樣形容雙城窯剛建立的樣子,“現在工作室全部的設計,都是我們兩個人的創意,廢物利用、勤儉創業是我們事業發展所堅持的信念和初衷,有時連拆遷建築工地的廢物塗料竟也成為我們的珍藏”。如今的雙城窯已經有了屬於自己的小調調,各處淘來的古舊傢具與各種排列有序的陶藝作品相互映襯,別有一番風味,無處不鐫刻著主人的秉性。
一組名為“裳”的花器,融合了旗袍和蓮花的元素,加上對顏色的獨特感受,使之在小展廳裏格外吸引人。“純手工製作的,要十七八天才能完成。”雙城窯所有的作品都是手工製作的,為了保證作品的品質,兩人甚至不願意請人幫忙。對於工作,兩人各有分工、各有所長,欒波負責拉坯、打樣、開模以及對外的人際交往等,文怡負責修坯、上釉、處理效果、樣式設計等。
在文怡的眼中,傳統應該和現代相結合,藝術應該與生活結合。雙城窯的陶藝作品很重視藝術性和生活性的結合,幾乎每一件作品都是實際生活中用的上的。文怡曾經從鄉親那裏淘來鹹菜罐,不久他們在鹹菜罐的基礎上又製作了一件更加具有藝術性、欣賞性,但是同樣實用性不減的作品。生活中的元素可以成為藝術的表現形式,而藝術的最終目的應該是使生活更加絢麗多彩。但是也不乏一些純學院派的作品,“偶爾會有一些純藝術的作品,懂的人自然會懂” 。
談到雙城窯所具有的優勢,文怡説,我們了解臺灣的文化和臺灣的陶藝發展趨向,希望可以把兩地的文化結合,我們的很多作品都帶有臺灣的文化色彩,再加上我們自己對於藝術和生活的獨特理解,所以雙城窯的作品不再是單單以欣賞為目的,更能給生活帶來點古樸純真的溫暖。
從一年前不是很成熟的作品,到現在摸索出自己的設計風格,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時間跨度,是無數的思索、創新、嘗試與汗水的結果,是苦寒之後的梅香,更加令人難忘和珍惜。談到未來,文怡和欒波想的很簡單,就是可以把雙城窯生活陶藝術工作室做的更好更大,讓更多人了解他們的設計理念與想法。
度過了最初的艱苦期,“一切都在慢慢的變好”,南方很多城市有雙城窯固定的客戶,另外還有濟南等城市,也會有人專門來訂做。越來越高的市場認可度是對兩個人最大的鼓勵。“我們希望雙城窯的作品雅俗共賞,不管是高收入群體、中産階級還是一般的上班族老百姓,都可以接受與欣賞我們的作品。相信有一天雙城窯的作品會給人深刻的印象,會經得住時間的考驗,會隨著歲月的積累散發出更加與眾不同的味道。”
大陸和臺灣這對原本普普通通的情侶緣于對陶藝共同的追求和愛好,是生活磨礪和工作機緣促使他們幸運的結合在一起。“窯”望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博山雙城窯會越來越好。(台灣網、淄博市博山區臺辦聯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