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從文化溝通到心靈融通——濰坊打造兩岸特色交往交流品牌聚焦

2017-05-09 08:5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5月9日濰坊訊 四月的濰坊,鳶飛草長,海闊潮生。伴隨著第三十四屆國際風箏會的舉行,海峽兩岸風箏文化交流活動也悄然邁進了第十個年頭,作為濰臺文化交流的一條鮮明主線,兩岸風箏文化交流已然成為增加兩岸文化認同和心靈契合、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展現濰坊特有活力的金字招牌。此後,海峽兩岸休閒觀光農業交流會、全國涉農臺資企業研討會等活動隨之展開,濰臺兩地在教育文化、休閒農業、科技創新、醫療健康等領域不斷擴大合作範圍,産業合作的道路也越走越寬。

  一項項創新突破,一場場熱烈互動,都為兩岸交流寫下了濃墨重彩的絢麗篇章。而市黨代會提出的“一三四七”目標任務和戰略重點,更為全市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深化對臺合作找準了結合點,也為濰坊打造兩岸特色交往交流品牌明確了重點。

  一條風箏線,牽起兩岸親情

  

  (海峽兩岸風箏文化交流活動現場)

  自開辦以來,海峽兩岸風箏文化交流活動在增進兩岸交流與合作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第十屆海峽兩岸風箏文化交流活動期間,舉行了兩岸青年風箏放飛表演、“印象臺灣”兩岸大學生手繪畫、“走進風箏故里感知齊魯文化”風箏創意繪製比賽、兩岸大學生插花藝術交流、創新創業典型座談會、兩岸大學生聯誼會等10余項活動,吸引了臺灣海峽兩岸教育交流促進協會、朝陽科技大學、大仁科技大學師生和新竹縣、臺北市、高雄市、雲林縣、花蓮縣等縣市風箏協會、愛好者百餘人參加,整個活動過程充滿了體驗式、互動式交流。

  “特別高興能來濰坊參加這些活動,以前對這裡的印象都是聽別人説的,感覺很遙遠,真的來了才發現跟想像不同。我們親手做了風箏,還去了文展會和畫節,了解了傳統文化,感到很震撼。”4月17日,在“走進風箏故里感知齊魯文化”風箏創意繪製比賽現場,臺灣朝陽科技大學的張同學説,來到濰坊之後,對博大瑰麗的中華文化有了親身體會,也有了更深的感觸。

  濰坊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在此基礎上,濰臺交流以風箏文化為線,組織臺灣青少年積極參加文化交流項目。在第十屆中國(濰坊)文化藝術展示交易會上,同學們近距離體驗刺繡、臉譜、和田玉、唐卡、泥塑、剪紙、年畫、硯雕等中華文化藝術,真切感受到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大家還參觀了青州博物館、坊茨小鎮等地,並聆聽了鄭板橋的“難得糊塗”來源、和樂由來、朝天鍋趣聞等地方典故,體驗了中華傳統文化之美,加深了對傳統文化的感受和認識。

  

  (走進風箏故里感知齊魯文化風箏創意繪製比賽)

  

  (兩岸青年展示自己的繪製作品)

  風箏作媒,情牽兩岸。通過感知齊魯文化,增強了彼此的文化融合,通過各項賽事活動,增進了同學們的友誼,通過風箏放飛體驗,拉近了相互之間的距離,讓濰臺青少年真正感受到了“兩岸一家親”。

  一方少年遊,構築溝通橋梁

  

  (體驗感知傳統文化魅力)

  兩岸交流,歸根到底是人與人的交流,尤以青少年之間的交流為甚。為此,目前的兩岸交流更多關注青少年成長、民眾來往,圍繞為兩岸大學生、青年提供更多交流機會和舞臺,實現心靈層次上的契合。

  海峽兩岸風箏文化交流活動期間,通過開展“一對一”結對交流,邀請兩岸學生攜手繪製“印象臺灣”手繪墻等活動,雙方學生在共同繪製中體驗了寶島之美,拉近認知距離;圍繞“文化傳承共創未來”等主題開展聯手風箏創意繪製比賽,暢想兩岸攜手共進的美好願景,增強了兩岸學生們的民族自信;邀請兩岸學生協作扎制風箏,共同放飛親手製作的風箏,實現了在相互協作中感知快樂;開展兩岸學生插花藝術講座,邀請知名藝術大師現場講解插花藝術,以插花藝術交流為契機,促進兩岸學生情感互動,增進了心靈契合。系列活動結束後,兩岸青少年們不捨之情感念于表,紛紛留下各自聯絡方式,組建了風箏文化交流活動“朋友圈”,“兩岸師生一家親,風景濰坊獨好”體現的淋漓盡致。

  近年來,濰臺青年交流持續頻繁熱絡。截至目前,全市已舉辦海峽兩岸風箏交流活動、魯臺職業院校校長交流會、魯臺青少年武術交流活動、兩岸青少年書畫藝術作品展等多項活動,並積極組織濰坊學生入島與臺灣青年學生開展交流,以“體驗式交流”新理念引領濰臺青年交流深入開展。

  創新創業是推動兩岸青年交流的重要領域。為了給兩岸青年合作交流創業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激發青年創新活力,濰坊出臺了相關政策,舉辦了“中國(濰坊)工業設計周”、兩岸設計力暨青年創新創業論壇等活動,探索建立了“以企業帶個體、企業人才雙選擇”的臺灣青年創業就業機制。目前,全市已經吸引十余名臺灣青年入駐創業,在歌爾聲學等大型企業就業的臺灣青年已達數十位。

  一場文化戲,帶出特色産業

  文化發源於民間、植根於民間、傳承於民間,是兩岸同胞共同的血脈和根基。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政協民革、臺盟、臺聯委員聯組討論時指出,兩岸血緣相親,文緣相承,文化交流大有文章可做。目前,濰臺兩地互設了“臺灣文化藝術館”、“山東濰坊民間文化藝術館”,成為兩地民眾體驗相互文化的重要陣地,尤其是後者,更是結合了濰坊傳統文化與臺灣文創理念,有效彰顯了濰坊的“文化名市”品牌。

  借著文化的翅膀,兩岸文化交流持續增溫,經貿往來不斷升級,並帶動了文化旅遊、創意農業等特色産業的發展。本屆海峽兩岸風箏文化交流活動期間,圍繞人才、技術、科教、經貿等領域,臺灣參訪機構、大學負責人、參訪師生實地考察了山東畜牧職業學院、惠康飼料、合力牧業、邵山奶牛場等重點企業和創業基地,有關雙方就共建魯臺現代農業研究院、合作辦學和開設臺灣特色學前教學班、共建“印象臺灣”創業園等項目達成了合作意向。在此之前,已經有宋香園生態世界、華榜科技、臺農商貿、5號倉庫、喜滿客影城、“五福”文化村等文化産業項目落戶濰坊,包括1789南大營、玉泉洼合作社、達納蘇斯、京廣書城等在內的項目借鑒臺灣理念進行了提升。壽光、青州與臺灣在研發和推廣先進實用的農業技術、休閒農業觀光等方面進行了深度合作,引進臺灣先進農業技術和管理模式,共同開發農村特色文化旅遊建設項目。

  先觀銀線悠悠連情誼,再賞兩岸農業結碩果。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活動,讓濰臺交流在文化和藝術上更上一層樓,同文同種的血濃于水于交會中互放光芒。在這一過程中,濰坊也打造起了海峽兩岸風箏文化交流活動、海峽兩岸休閒觀光農業交流會等一批品牌活動,推動了兩地的産業對接合作。(台灣網山東通訊員 薛靜)

[責任編輯:馬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