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灣生技阿媽”程伶輝瀋陽傾訴55歲創業秘辛

2016-11-28 16:24:00
來源:瀋陽日報
字號

  從“蔣家少夫人”到“生技阿媽”

  2016年12月12日將至。80年前的這一天,張學良、楊虎城兩位將軍在西安發動兵諫,逼蔣抗日。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讓中國開始走進全面抗戰時期。這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

  2016年11月12日,剛經過幾天冷冬考驗的瀋陽,氣溫再次回歸0℃以上。上午9時,在瀋陽的天天好大藥房東順城店二樓,一位從臺灣來的老太太爽朗地與百餘名糖友打著招呼,並指著一張舊照説:“我漂亮嗎?大家給一點鼓勵好嗎?我漂亮吧……”那是她少女時代的一張照片。真的很漂亮。她就是73歲的程伶輝,還和西安事變有些關聯,因為她的公公叫蔣鼎文。西安事變發生後,蔣鼎文攜帶蔣介石給宋美齡、何應欽的信函飛到南京,報告了西安的情況。這位國民黨的上將曾經為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做出一定的貢獻。

  程伶輝,是蔣鼎文的小兒媳婦。在臺灣,老一輩的人叫她“蔣少夫人”,年輕一代則叫她“蔣媽媽”。實際上,她還有一個具有勵志色彩的名號——“生技阿媽”。這個名字的背後是一段充滿艱辛與勇氣的創業之路。在瀋陽一家酒店,程伶輝娓娓道來。除了一些蔣家往事,她55歲勇闖創業路的故事也打動了採訪的記者們。

  當27年蔣家少夫人,突然被“休妻”

  程伶輝説,大宅門裏有很多是是非非、無妄之災,她當了27年的小媳婦。

  “我20多歲讀大學,嫁入蔣家。年輕時很漂亮的,很活潑。可我的家庭是一個很沉悶的家庭,靜悄悄的,沒有大聲説笑的。那時候時興穿迷你裙,短短的那種。我婆婆叫我過去説,伶輝啊,你看你的裙子這麼短,彎腰下來多難看啊……我一個小姑娘到這樣的家庭裏,我怎麼生存啊?我都不懂,便慢慢地學習,慢慢地適應。”程伶輝説,有一次她在臺北中山北路一家冰激淩店買冰棒吃,店裏人多沒座位,就拿著冰棒邊吃邊回公司,結果又被婆婆訓一頓。同學給她打電話,她是接不到的,因為衛兵接到的指令是不要轉給她。

  “現在臺灣流行《甄嬛傳》,他們都説我像小甄嬛。好可憐的。”

  可她與公婆有著很深的感情。除了她的真心付出,大概還和她生養了蔣家長孫有關吧。“那年代的男人尤其是掌軍權的上將絕對是不會到婦産科去的。可我生了長孫後,我的公公帶著司機、衛士去接我回來,車後頭坐著我、我婆婆,還有保姆抱著孩子。我的公公就坐在前面衛士的位置。他很早就升上將了,哪坐過那個位子啊!他是以此表示對這個長孫的器重。長孫是要去拜祠堂的。他也對我疼愛有加。”母以子貴的傳統戲碼同樣發生在她的身上。後來,婆婆中風後,程伶輝盡心盡力照顧,這對婆媳竟有了母女般的親情。

  1995年12月11日發生的一件事讓蔣家少奶奶從雲端跌入谷底。外出的程伶輝一進家門就發現丈夫蔣崇義在桌上留了一封信。打開一看,這竟是休妻書,裏面歷數了她的種種不是,還説“緣盡時分各自行”。像是晴天霹靂,震得她眼前一片漆黑。事情就這樣毫無徵兆發生了。蔣崇義在“華航”香港所任職。誰也沒想到,在兩個月前回臺灣時夫妻倆還是“很恩愛的樣子”,結果他卻以一紙休書離棄了程伶輝,並將住房以1200萬元抵押給了銀行。顯然,他是早有準備,離婚後便與他在美國的女友結婚了。後來,周嘉川女士撰寫的《生技阿媽》講到了這次婚變:“夫妻個性南轅北轍,加上聚少離多,埋下了離異的種子。”

  那時,程伶輝53歲,距離43歲身患子宮癌不得不做摘除手術而變成“半殘人”已有10年,距離兩人結婚已有27年。最好的青春年華已然逝去,當年美麗活潑的名門少奶奶如今身體已經發福,已經一無所有。她回憶起這段過去,她只記得淚水,也只有淚水。無路可去的程伶輝回到了故鄉高雄左營,整天以淚洗面,陷入了深深的憂鬱裏。這是程伶輝最脆弱的時候,她甚至想到一死了之,好在她骨子裏特有的開朗與堅強及時回歸,又將她留在這世上。她還有很多事要做,還有兩個兒子……

  雪上加霜的是,原本就高血糖的她又罹患了糖尿病。

  55歲勇闖創業路,“選對的事,堅持到底”

  “五十幾歲又沒有工作,在社會上沒有謀生能力,什麼都不會。怎麼辦?”

  她一腳踏進了從零創業的未知世界。當時她正遭受糖尿病的病痛,也看到身邊的很多人正經受著這樣的痛苦。幸運的是,從中興大學畢業的她得到了一份“不可思議的恩賜”——偶遇中興大學的“小毛老師”。1997年,她在一次演講中聽到臺灣中興大學獸醫學院毛嘉洪博士提到:母親的初乳中有最完全的營養,甚至提供最強的免疫力,其中還含有微量元素鉻Cr組成的叫耐糖因子的複合物和胰島素協同作用,能起到降糖作用。簡單地説,就是受到初乳的啟發,他找到了研發糖尿病新藥和輔助食品的方向。

  這位剛從國外回臺灣的小毛老師,讓程伶輝明白胰島素並非是治療糖尿病的最好辦法,也開啟了她創業的契機。“我得了糖尿病,而且腳丫子出水腫,都爛了。醫生説我的大腳指要鋸掉。毛老師就帶我去美國見他的老師,吃他們的藥。哎,我那道口子收了,睡得也不錯。真不錯啊!他還説,蔣媽媽,我不忍心騙你,我也不能保證一定成功。我覺得這個人很可靠。”程伶輝決定賣掉房子,籌集資金,成立加特福生物科技公司。

  “賣大房子時,小兒子説,媽媽,您在這裡結婚,我們在這裡出生,您千萬不要賣了。你賣了,我們蔣家就散了。一代名將還不到第三代,家就散了。我心裏也難過。可是我維持不了那麼大的房子啊,我總要撐下來……”

  創業的初期都是艱難的,而程伶輝所面對的卻是更為艱難的生物科技領域。“我的朋友都不支援我,一聽生物科技都搖頭。而我屬於初生牛犢不怕虎,哪知道要那麼漫長的時間、有那麼多的艱辛?研發出一顆藥至少就要10億美金,還需要經過連串的動物實驗、人體實驗、臨床直至拿到藥證。這至少需耗費10到15年。更令人生畏的是,成功率不到百分之五。後來明白了,可這只小船已經走到江中,前走前途茫茫,在江中打滾總會沉下去,退回去會被人笑死。只有硬著頭皮往前走,往前走……”而且,她知道生物科技的本質就是“愛與情懷”。這樣的事有意義,一旦做成,救自己,也救許許多多和她一樣的人。

  在一些老朋友幫助下,她的“加特福”在風雨中起航。

  這條路,她走了15年!程伶輝終於研發出能夠改善糖尿病患者身體狀況的保健食品,並取得了臺灣的第一張糖尿病健康食品執照。此後,程伶輝設在臺灣中興大學創業育成中心的研發部陸續獲得了50多個專利,獲獎無數。她還帶領團隊拓展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美國、墨西哥等國家的市場。2010年美國方面出價一億美金向她購買技術。她果斷拒絕了。“如果賣掉了,臺灣就少一個能進入世界的好産品。”如今,她又把像鉻樂控乳片這樣的加特福牌保健産品帶到了瀋陽……

  被尊為蔣媽媽的程伶輝,再獲“臺灣生技阿媽”封號,成為當地創業的勵志典型。

  “選對的事,堅持到底。還是蠻辛苦的。”程伶輝説的,看似風輕雲淡,誰又能想到背後的波濤洶湧呢?

  創業成功的關鍵:“尊重專業”

  行走至今,程伶輝的創業心法是什麼?

  她説,一個是“尊重專業”,另一個是“産學合作”。

  “我現在管這麼一個小公司,假如説在世界生物科技領域還有一席之地的話,只能説我——尊重專業。”程伶輝講了與毛嘉洪教授合作初期的一件趣事。“他對我説,蔣媽媽,我很尊敬你的。如果要跟我合作,有三個條件你要遵守。第一,你不能催。説什麼明天怎麼樣、後天怎麼樣,我們學科學的方向確定了,還要反覆論證,這條路很漫長。我就説,老師啊,我今年55歲了,可別等我挂了啊!他就説,那不至於,我看蔣媽媽樣子不像是馬上挂了。第二點,他説你不要下指導棋,不要指東指西。我心裏就想,老娘要能下指導棋的話,我還要你啊,我本來就不懂嘛。他又説,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你不要動我的Paper(論文)!好吧,我剛做完近30年的小媳婦,又要做教授的小學生。”程伶輝告訴記者,毛嘉洪的“約法三章”她一直遵守著,他要多少經費、做任何事,只要報上來,她沒動過一個字。

  她指著臺下陪同的加特福生物科技公司總經理張夢仁先生,對記者説:“我們的張總經理在這裡,他也是不好對付的人,是學法律的。他也訓我。蔣媽媽,你別走,先坐著,我給講。我就問什麼事啊?他就説,不是我不遵從你董事長的指令,事實上你不應該説這樣的話。你看,這兩個小朋友都在訓我……”

  聽似抱怨,實是滿足。程伶輝知道他們是需要尊重、需要依仗的專業力量。程伶輝將自己與毛嘉洪、張夢仁的關係比喻成“三足鼎立”。“一個是毛老師的研發,一個是張總經理的管理和運營,而我是財務方面或者説是公關……我們缺一不可,絕對不越位。我也跟我的兒子講,你們也不要指手畫腳。員工是公司的資産,要信任每一個員工,依靠他們渡過難關。我們的員工沒有走掉的,都叫我蔣媽媽。我也把他們都當孩子看。”

  關於“産學合作”模式,程伶輝説:“我是産學成功的案例。”

  加特福生物科技公司常駐臺灣中興大學創新育成中心。“我的母校中興大學是我的一塊墊腳石。在發生婚變、年逾半百才要開始創業的時候,我和毛嘉洪博士能排除萬難,成功研發出一系列的糖尿病輔助食品,就是因為進駐中興大學創新育成中心以後,有了校長、研發長和相關師長的鼎力合作,才有今日的成績。加特福就是‘産官學研’共鑄的彩虹。”她還説,自己是中興大學“永不畢業”的學生。

  在蔣家人眼裏,程伶輝仍是蔣家的一員,且如今蔣家後人多在海外,所以蔣家在臺灣的事情多由她打理。“我的小兒子很敏感,他説媽媽這麼優秀,萬一你要嫁人,我不是又沒有爸爸又沒有媽媽了嗎?我説,你放心,我不會再嫁了。大家都叫我蔣媽媽,哪個男人還娶一個叫蔣媽媽的人呢?公婆對我的愛,不能因為我那個笨先生做錯了事,一起抹掉。”《飛將軍蔣鼎文》的作者陳侃章寫這部50多萬字的傳記時,程伶輝為他蒐集和提供了不少珍貴的原始資料。“陳侃章先生在這六年慢慢了解了我,也在這本書裏提到我。他説,可憐的少奶奶!一個人要撐起這麼大的場面……”

  如今,曾經受過的苦,她已無抱怨,對棄她而去的丈夫也不再有恨。(瀋陽日報)

[責任編輯:趙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