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2016年暑假臺灣大學生中華文化研習營在沈活動綜述

2016-07-22 13:1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合影留念

  合影留念。(圖片來源:瀋陽市臺辦)

  台灣網7月22日瀋陽訊 2016年6月28日—7月5日,由海峽兩岸關係協會主辦、瀋陽市臺辦承辦、瀋陽大學和瀋陽師範大學協辦,以“銘記共同歷史、展望美好未來”為主題的“2016年暑假臺灣大學生中華文化研習營”活動在瀋陽成功舉辦。由臺灣世新大學教授李功勤先生帶隊的臺灣9所學校的40名師生和在臺就讀的10名瀋陽籍學生及10名瀋陽大學學生志願者共同參加了活動。

  此次活動給全體同學特別是臺灣同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東吳大學的林亞廷同學所説:“這八天的行程不短也不長,但我對瀋陽、對大陸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從參觀張氏帥府、北陵公園、瀋陽故宮知道了東北過去的歷史,從和陸生的交流、走進家庭、走進社區中體會了現在的東北,希望未來我還能有機會再來瀋陽。”

  嶄新的發展風貌,轉變了臺灣青年的認識偏見

  此次來沈的40名臺灣師生中,有15名是第一次來大陸,佔比高達37.5%,就連隨團而來的世新大學副教授張偉峰先生也是第一次來大陸。世新大學的洪綾熒同學此行是第一次到大陸來,用她自己的話説,行前偏見的想法大於期待,她怕“水土不服”,她怕“只有旱廁”……當她在瀋陽桃仙國際機場看到“瀋陽”兩個字時更是忐忑不安。然而短短的八天時間,她發現真正封閉的是自己的心。正如臺灣世新大學的徐薇樺同學在開營儀式上所講:“從認識到理解,再由理解到接受,非常適合用在臺灣青年在大陸交流的過程,通過與大陸同學交換想法,認識彼此的文化,增進對彼此的認知,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過程”。

  八天的時間裏,同學們參觀了瀋陽的故宮、北陵、“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遊覽了本溪水洞、丹東鴨綠江……臺灣師生從瀋陽如洗的藍天、聳立的高樓、寬闊的馬路、熙攘的人流、穿梭的車輛、文明的禮儀、週到的服務,感受到的是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的全面進步。在飛機徐徐降落時,同學們看到了一大片東北平原,感受到了“東北糧倉”的稱號;下了飛機,進入市區,一棟棟高樓大廈讓整車的同學驚呼連連。這才明白,瀋陽這個地方,不僅僅有肥沃的土地,更是一個現代大都市。“瀋陽四季分明,天氣和臺灣很不一樣,早晚涼爽,中午也不會非常熱,真的很喜歡這裡的天氣”。“瀋陽的計程車很方便,而且價格只有臺灣的1/2,真的很便宜”。“我發現大陸並不是我想像中的落後,她非常進步”。用景文科技大學陸柏睿同學的話説就是,“這八天來每一天沒有一刻不讓我們吃驚,不讓我們眼睛為之一亮!”

  當同學們來到世界一流的汽車企業---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參觀時,帶給他們的更是強烈的震憾。同學們參觀了總裝車間生産線,車間裏各種尖端機器和高效流水線讓大家充分領略了工業4.0技術,所有零部件整裝成完整的汽車均由機器人完成,實現高度自動化。他們沒想到在瀋陽還有這麼高科技的企業,充分感受到了振興東北的時代脈搏。

  研習營第一天,同學們來到瀋陽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中心參觀學習,看到眾多創客和豐富多彩、琳瑯滿目的創意産品很受啟發和鼓舞。研習營最後一天,同學們來到瀋陽市青創基地參觀,詳細了解了一站式雙創綜合服務中心、科技成果展示、創客空間、企業孵化器、通用型會議培訓服務及組合式生活配套服務等六大服務功能。看到瀋陽朝氣蓬勃的創新創業氛圍,同學們由此也萌發了來大陸發展創業的想法。很多同學紛紛表示,希望有機會申請到大陸短期交換,甚至準備到大陸攻讀碩士學位,給自己更大的發展空間。

  青年是兩岸的未來,是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生力軍,兩岸的和平與繁榮需要兩岸青年的共同努力。瀋陽市臺辦主任王羽輕在閉營儀式上對同學們説:“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就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就寄託在你們的身上。歡迎你們來瀋陽,來大陸,來學習,來發展,書寫更加美好的人生!”

  共同的歷史文化,增進了臺灣學子的民族認同

  兩岸同胞都是華夏子孫、龍的傳人,享有共同的歷史和文化。當漫步在北陵和瀋陽故宮,世新大學廣電係呂美萱同學仿佛自己化身為清朝的格格,在這兒聆聽宮中的愛恨情仇,親眼看過走過這些場景,再加上講解,感覺比《甄嬛傳》還要精彩。瀋陽大學教授劉巍的《東北民俗》講座圖文並茂,生動具體,首先以一個“大”字概括了東北的風貌。二人轉表演更是吸引了同學們的眼球,同學們跟著一起學起了轉手絹,別説,有的同學學的還真快,居然在聯歡晚會上表演起來。在瀋陽大學中華傳統文化體驗教室,同學們更是倍受熏染,有的下起了圍棋,彈起了古箏,還有的抽起了東北特有的“冰嘎”,樂此不疲。瀋陽師範大學教授王雷為同學們做了《海峽兩岸共同保護與傳承中華珍貴教育遺産研究》報告,以中華孔廟、中華書院等為例,喚醒兩岸學子共同保護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東北地區與臺灣地區都曾遭受日本帝國主義的長期奴役和殖民統治,也都涌現出奮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愛國英雄和可歌可泣的光輝業績。在臺灣的歷史課本中,張學良、“九一八”這些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只有寥寥幾筆,而在瀋陽,同學們有了深刻的體驗。

  世新大學龐書亞同學感慨地説:“最讓我震撼的就是參觀“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對於歷史,我們可以寬恕,可以原諒,但絕對不會忘記,這樣追溯過去的歷史,讓我覺得不虛此行,我們更了解了我們過去共同的歷史。”

  當參觀結束時,臺灣世新大學副教授陸正華先生提筆,在印有“銘記歷史、共創未來”的長卷上寫下“勿忘國恥”四個大字。臺灣世新大學的張元融同學思索許久,莊嚴寫下“FOR THE TRUTH AND PEACE”,他説,“沒有人不渴望歷史真相和和平,而在當今複雜的形勢下達到共創雙贏是我們努力的目標。”在場的兩岸大學生們也紛紛勵志簽名,表達心聲。從同學們閃閃的淚光中折射出對那段沉痛歷史的追思,更喚起兩岸同胞共同的民族記憶。

  伴著濛濛的細雨,同學們來到東北首家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張氏帥府博物館,一同探尋真實的張學良。專家們講的每一個故事,都深深感染著兩岸的青年學子。抗日愛國將領馮庸將軍的外甥、八十高齡的臺胞張文琦先生特意從外地趕到瀋陽,向同學們講授甲午戰爭中的遼東和臺灣,更是把遼寧和臺灣、把兩岸同胞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

  活動期間,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秘書長王小兵專程從北京趕到瀋陽,從如何看中國大陸、如何將中國大陸與臺灣青年聯繫在一起等方面為兩岸學子作專題報告,並向臺灣學生提出殷切希望。同學們聚精會神地聽講,積極踴躍地互動,就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的問題進行提問和探討,久久不肯離去。

  此次活動得到了各級領導及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援。遼寧省臺辦副主任李成山在開營儀式上鄭重地將營旗授與沈臺兩地同學,瀋陽大學、瀋陽師範大學的領導也參加了研習營活動並講話。瀋陽市臺辦副主任朱軍在開營儀式上深情地説,衷心希望兩岸青年多接觸、多交流,努力傳承中華文化,大力弘揚民族精神,攜起手來共匯人生精彩,共創兩岸關係美好未來。

  真實的切身體驗,密切了兩岸同胞的骨肉親情

  為了在最短時間內最大程度地讓兩岸學子相互了解,本此活動開展了“體驗式”交流,20名瀋陽的學生全程參與研習營活動,與臺灣同學互結對子,朝夕相處。世新大學的王順德同學説:“有瀋陽同學的陪伴,讓我們更加快速的融入當地,這是一般的旅遊團所不會有的。八天的時間就好像可以把整座瀋陽認識透徹。”

  在臺灣學生一陣陣的驚嘆聲中,研習營開始了第一天的旅程---參觀瀋陽大學。看到瀋陽大學的足球場時,同學們驚嘆:“球場都趕上我們學校大了!”看到音樂與傳媒學院炫麗的演播廳時,同學們也不由自主地驚呼“太美了”!在美術館,看到瀋陽大學學生創作的油畫和自製的樂器時更是非常佩服。學生食堂給臺灣同學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我吃了鴨扒飯,份量好大好便宜”,“我買了好多吃的、喝的,20元居然還沒有花完,要是我們學校的食堂這麼便宜就好了”。看到圖書館裏認真讀書的同學們,臺灣學生也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腳步,安靜了下來。

  在“走進社區、走進家庭”結對子活動中,瀋陽學生和家長盛情邀請臺灣同學到家做客。瀋陽大學楊明同學的奶奶為同學們做了拿手好菜,爸爸和同學們聊起了臺灣與東北的各種大小事兒。陸生徐鶴菲帶臺灣同學來到家附近的長白島森林公園放風箏、騎自行車。瀋陽學生趙鼓樂的嬸嬸是臺灣歌手,叔叔在臺灣生活已十年有餘,他帶同學們來到沈電社區,請社區負責人給同學們講解了社區的職能和工作,並帶同學們到社區食堂體驗生活,使臺灣同學深入了解了大陸老百姓最真實的日常生活。

  臨別時,兩岸學子還互贈了紀念品。臺灣同學帶來了鳳梨酥等臺灣特産,瀋陽大學楊明同學送給臺灣同學具有老工業基地特色的推土機、火車等模型,王國利同學將他在大學期間創業作品---盛京城闕名信片送給每位同學一套,表達了濃濃的親情。世新大學的王得翰同學滿懷深情地説:“這幾天與瀋陽同學相處融洽,仿佛見到失散多年的兄弟,來到陸生家了解他們的生活環境與習慣,發現和我們想像中的不太一樣,他們生活得很豐裕,並在社區鄰居的互動之間看到許多臺灣人沒有的人情味。”

  在臺灣同學離開瀋陽的前夕,兩岸學子們聯袂上演了一場形式新穎、別具特色的文藝節目,晚會由瀋陽大學和世新大學的兩名同學聯合主持。由臺灣同學表演的動感十足的啦啦隊舞開啟了整晚的演出,瀋陽的同學也不甘示弱,緊隨其後也表演了一個現代舞。臺灣女生合唱校園歌曲《童年》,瀋陽男生吉它伴奏。看著看著,已經分不清哪個節目是臺生演的,哪個節目是陸生演的,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配合得相當默契。海協會副秘書長王小兵壓抑不住內心激動的心情,一首詩朗誦《我驕傲,我是中國人》使在場師生産生了強烈共鳴,全場掌聲雷動。最後,瀋陽大學團委書記金明哲老師演唱的歌曲《中國人》,更是將全場的氣氛推向了高潮,兩岸學子共同拍手齊唱。

  經過八天的朝夕相處,兩岸大學生們已經結成了難捨難分的好朋友,在機場送行時,大家含淚相擁依依不捨。臺灣世新大學的張元融同學説:“這次的瀋陽之行不僅是文化之旅,更是連結之旅,連結著兩岸學子的情感,連結著歷史記憶的空缺,更連結著對自身身份的認同。”(台灣網瀋陽市臺辦通訊員 袁媛)

[責任編輯:馬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