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遼寧丹東市兩項“非遺”將首度亮相臺灣

2011-01-25 14:37:00
來源:
字號

  台灣網1月25日丹東消息 日前,記者從遼寧省丹東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研究中心獲悉,鳳城滿族荷包和丹東糖畫以及遼寧其他城市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將赴臺灣參展。鳳城滿族荷包傳承人吳玉龍、丹東糖畫傳承人萬曉東將帶實物到現場展銷,並表演製作過程。

  此行是參加“寶島行關東情”遼寧周民間文化展示展演活動,活動由遼寧省文化廳組織。屆時,遼寧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傳承人將帶著作品走進臺灣,展示遼寧“非遺”的無窮魅力。

  紅羅覆新帳,四角垂香囊。丹東地區作為滿族的聚居地,製作和佩帶荷包的習俗可追溯到滿族入關前後,特別是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滿、蒙八旗的部分人口從北京抽調返遷遼東地區後,300多年以來一直在丹東地區的民間世代流傳。

  2001年以來,鳳城滿族荷包先後4次榮獲全國和省內民族民間工藝美術作品金獎、銀獎、優秀獎,並於2007年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據鞍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吉武介紹,考慮鳳城滿族荷包第一代傳承人黃家祥老人年事已高且路途較遠,此次活動將由他的徒弟吳玉龍去臺灣參加展示展演活動。屆時,吳玉龍將在現場進行荷包製作表演,向臺灣同胞展示滿族人特有的文化。吳玉龍今年40多歲,是鳳城滿族荷包第二代傳承人,也是黃家祥老人的女婿,去年5月份上海世博會上所展出的荷包中,就有他加工製作的。

  另外,據張吉武介紹,丹東糖畫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2010年12月25日,他們將材料送到遼寧省申報省級‘非遺’。項目剛一露面,就引起省文化廳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高度重視,並敲定其作為臺灣展出項目之一。丹東糖畫距今約有500年曆史。糖畫,就是用勺子做“筆”,糖稀做“墨”,以糖做畫。製作流程分熬糖、凝固和製作糖畫三個步驟。將熬好的白糖和麥芽糖糖液倒在大理石板上冷卻,切塊待用,作畫前將糖用小火融化,然後用勺子和小鏟子將糖汁舀起,在石板上迅速來回澆灑,頃刻間各種圖案就展現在人們眼前。(台灣網丹東市臺辦通訊員 馬強 紀曉梅)

[責任編輯:吳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