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兩岸情

通訊:93歲楊振寧成為臺灣大學名譽理學博士

2015年03月20日 09:34:55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臺北3月19日電 題:93歲楊振寧成為臺灣大學名譽理學博士

  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劉舒淩

  “天分不是必要的,可又是非常有用處的。”

  93歲高齡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19日在臺灣大學集思會議中心這麼回答“學弟”提問,帶來一片會心笑聲。

  當天,楊振寧從臺灣大學校長楊泮池手中接過名譽理學博士學位證書,成為這所臺灣知名學府的新校友。

  在專門為他舉辦的學位頒授典禮後,楊振寧作題為《美與物理學》的講座,併為“學弟學妹”答疑解惑。

  “每個人對不同學問的研究,都有不同的天分。兩個天分一樣的人,最後的成就多少會有不同。”楊振寧説,這和後天的努力與環境有關。

  “是不是大陸學生比較努力,臺灣學生較有創意?”講座現場有人如是問。

  “這也許和經濟條件有關。”楊振寧表示,似乎臺灣學生平均起來沒有大陸學生努力,但較為有創意;“不過,在最重要的創新領域,不是物質條件的區別可以決定的”。

  “您是否會擔心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別人搶先發表?是否會有壓力?”

  “我對此並不會感到壓力。我會找大家沒有想到的研究方向。”這位最知名的華裔物理學家答道。

  “當您的研究文章投稿被拒絕時,如何克服不愉快的情緒?”有學生認真地請教。

  “在我的記憶裏,我(過去)的一些文章投稿後,很幸運,沒有被拒絕。”

  在現場聽眾的笑聲和掌聲中,楊振寧説,現在投稿的人多了,文章數目也多,一些雜誌編輯審稿有一些“公式”,沒經過仔細研究就把稿子扔掉,因此被退的文章比以前多得多。

  “這是一個新現象。我年輕時被拒絕的稿子很少,但近年來有些關於科學史的文章被拒絕,我也很不高興,但我就另投其他雜誌。”楊振寧出人意料的回答又一次引來大笑。

  這一天,臺灣《聯合晚報》也刊出稍早前對楊振寧所做專訪。

  就此間關心的大陸高等教育日趨領先的議題,楊振寧指出,大陸高校資源多、經費集中,加上很多家境貧窮的孩子要靠教育翻身;而臺灣城鄉差距變小,經濟環境改善,臺灣學生顯得“懶惰了”。他認為,這是大陸學術發展快速、世界大學排名崛起大幅超過臺灣的重要原因。

  楊振寧建議,臺灣的大學要維持傳統,包含“有形的建築”和“無形的人才”,以保有優勢。(完)

[責任編輯:李典典]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