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兩岸情

大陸回澎探親第一人的兩岸往事

2015年03月17日 09:55:49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他是上世紀80年代末兩岸恢復往來之後,回澎湖探親的首位大陸同胞,其間有何“奇遇”?他數十年如一日,為兩岸同胞尋親、尋根,留下了哪些感人的故事——

  黃友恭在整理族譜幫臺胞尋根。

  澎湖議長的手錶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每年清明將至,黃友恭總是念起這首詩。

  如今已經78歲的黃友恭出生在澎湖。1948年,11歲的黃友恭坐船從澎湖到東山的舅舅家玩,本來打算暫住一段時間,未料沒多久,東山解放,兩岸隔絕,澎湖成了他回不去的故鄉。上世紀80年代末,兩岸恢復往來,黃友恭終於重返故土,成為大陸正式回澎湖探親第一人。

  回想起當年回鄉的情景,黃友恭記憶猶新。少時分離的兄弟姐妹早在他從香港飛臺灣時就已等候在機場,等待一起坐船回澎湖。下了船,他發現除了同學發小,還有很多素不相識的澎湖鄉親也趕來碼頭。鞭炮從自家門前的巷口就開始放起,一路響到家門口。黃友恭曾經無數次設想重新回到母親懷抱的情景,而真正見到白髮蒼蒼的老母親時,他只有撲通一聲跪下,一路爬到母親跟前,趴在母親膝上痛哭不已。

  第二天,黃友恭就去給已經過世十餘年的父親上墳。回到家,認識的不認識的親戚鄰居擠了一屋子。不久,一個叫王乾同的人出現在家裏,大家都很高興。原來他是澎湖時任議長。聽説是第一個正式從大陸回澎湖的鄉親,王乾同特意趕來看望。黃友恭還記得,王乾同從口袋裏掏出一塊當時在大陸還十分稀罕的手錶,很鄭重地放在他手上,説:“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澎湖歡迎你回家。現在兩岸關係好轉了,一定要常回來看看啊。”

  沉甸甸的尋親信

  跟母親重聚的日子轉眼即逝。在澎湖待了兩個月,黃友恭要啟程回東山了。不過,這次回家,他的行囊裏又多了樣東西。兩岸隔絕幾十年,許多家庭離散,受親朋好友所托,厚厚一大摞到大陸尋親、尋根的信件跟著黃友恭回到東山。有的洋洋灑灑好幾頁紙,有的則只有“家在東山東又東”這樣寥寥數語,信無論厚薄,它們對於黃友恭來説分量都是沉甸甸的。

  回到大陸,他就馬不停蹄地奔波尋找。“沒想到越找越多。”黃友恭告訴記者,不少大陸鄉親知道他的故事,也紛紛尋到府來,請求幫助尋找在臺灣的親人。

  去年,黃友恭帶著從東山“茂德堂”借出的張氏族譜和他整理出來的《張命先生祖籍考》資料親赴金門,並交到金門“名記貢糖”傳承人陳金福手中。陳金福握住黃友恭的手久久不放:“我‘名記貢糖’世家在金門開枝發葉幾十年,只知道祖先是東山人,但具體在哪一直沒找到,這次多虧黃先生的幫助,了卻了我多年的尋根心願。”

  幾十年來,為了幫助尋親,黃友恭不僅在漳州各地奔走,他的足跡更遍佈全臺各地,除了出入宗祠搜尋族譜,還要去各地戶籍事務所調閱資料等。雖然尋親的細節十分繁瑣,但每次能夠幫忙找到親人或是對接上族譜,黃友恭都和當事人一樣開心。

  兄妹10人的心願

  去年,為了給散落在澎湖的黃氏後人編纂宗族名錄《黃氏族親考》,黃友恭又回了趟澎湖老家。黃友恭告訴記者,他的父親黃文華1923年在開臺澎湖天后宮大修時,受聘從東山島前往澎湖負責彩繪和鑿花工程,後定居澎湖。從此,東山島的彩繪和鑿花技藝在澎湖島發枝散葉,黃文華被譽為“澎湖彩繪和鑿花技藝第一人”。而兄妹10人中,只有大哥黃友謙隨父入行,如今已是臺灣文化部門指定的“傳統彩繪技術保存者”。

  馬公銅山館(即關帝廟)是東山人自己創建的,黃友恭的父親功不可沒,現廟內的字畫雕刻等都是他的遺作,也是銅山關帝廟在澎湖香火延續的歷史見證。

  離開澎湖島前,兄弟幾人又一起到父母墳前祭拜。年近八旬,黃友恭心裏有種莫名的緊迫感:“離鄉這麼久,是時候回來了。”臨走,他和旅居臺灣各地的兄妹們約好,一定要回家看一看。

  去年7月,黃友恭的兄弟姐妹攜二、三代族人一行18人首度踏上故土東山島,並在銅陵關帝廟前深井村祖厝“黃道周故居”舉行了謁祖祭拜活動。為迎接離鄉遊子到來,深井村的黃氏宗親做了精心準備。故居被打掃得乾乾淨淨,祖厝大門挂著大紅的“歡迎臺灣澎湖族親回鄉謁祖”橫幅。

  “我一直希望有一天我們兄妹能夠齊集一堂,到東山黃氏家廟上炷香,一起看看父親繪畫藝術的根。如今,終於完成了兄妹10人多年的願望,更了卻了父母生前未盡的心願。”黃友謙説。(陳夢婕 朱少文 文/圖)

[責任編輯:段雯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