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兩岸情

臺胞尋“鄉愁”,漳州走透透

2015年03月19日 16:26:36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漳州是臺胞的祖籍地之一,每年都有許多臺胞前來尋根謁祖。春節、元宵節剛剛過去,據初步統計,赴漳旅遊的臺胞不下5萬人次。借助“鄉愁”元素,漳州如何吸引臺灣遊客的目光?在做大市場“蛋糕”的同時,相應的軟硬體配套設施又該如何跟上

  雲水謠老街。(資料圖片)

  老民俗引來“尋根遊”

  10日,漳州本土攝影師馮木波帶著一批遠道而來的臺灣同行,出現在了南靖縣金山鎮。當晚,這裡如期舉行了一年一度的火把節,火光照耀下的古老村落和巡遊隊伍,吸引兩岸攝影家爭相拍攝。類似這樣的采風交流活動,今年初以來馮木波已參加了好幾次。

  “在臺灣,我們幾乎拍遍了每一處的民俗,來漳州尋根,居然發現漳州的民俗活動,基本都能在臺灣覓得蹤跡,可見兩地文化確實同根同源。”來自新北市攝影家學會的陳鼎鑫説。

  去年11月,漳州開全省先河,在臺北成立旅遊服務中心,為臺胞打開了一扇展示祖地旅遊風情的窗口。來自漳州市旅遊局的統計數據顯示,自服務中心成立以來,每個月通過這一窗口赴漳旅遊的臺胞超過200人次。今年春節、元宵節期間,赴漳觀光旅遊的臺胞不下5萬人次。

  “針對春節、元宵節等旅遊旺季,旅遊服務中心重點推出了‘探親遊’、‘謁祖遊’、‘朝聖遊’等産品線路。”漳州市旅遊局副局長遊瑛説,基於兩地一脈相承的信仰與民俗傳統,旅遊服務中心專門製作了漳州民俗宣傳冊,並投放戶外廣告,滾動播放宣傳視頻。

  除此之外,春節前夕,漳州市旅遊局還整理出一張年俗旅遊活動“路線圖”,為遊客列出了一張洋溢著濃濃“閩南味”的活動時間表,撥動不少返鄉遊子的“鄉愁”記憶。陳鼎鑫與臺灣攝友也正是據此規劃了自己的路線:正月初三雲水謠“太保公”祭拜、正月初六“永勝宮”春節迎神活動、正月初八田螺坑古村落“祖師公”祈福……“一天都不得閒,總有好素材在等著我們。”陳鼎鑫説。

  軟硬體配套需跟上

  然而,隨著赴漳遊的臺灣遊客日益增多,潛在的旅遊品質與服務問題也開始凸顯。“臺灣有近36%的民眾祖籍地是漳州,但目前赴漳遊的市場總量不大,還有許多臺胞對漳州不了解,而配套設施的不足,也讓赴漳遊體驗不盡如人意。”遊瑛舉例説,目前漳州旅遊服務中心僅向臺胞提供交通與諮詢等方面的服務,這與打造智慧旅遊、資訊化旅遊服務窗口的要求還有差距。

  如何經營培育好臺灣這塊市場,遊瑛認為,首先要整合現有的旅遊産品,以兩地一脈相承的民俗傳統為主軸,串聯起漳州的各大景點,集中向臺胞推介“尋根遊”的線路。

  “除了涉臺景點人流如織外,南坑咖啡園、申野臺灣館等臺資項目也吸引了許多臺胞的目光。”南靖縣臺辦主任劉郭端認為,旅遊産品的設計應該不局限于景區,可以多引進類似的臺資旅遊觀光項目,通過“以臺引臺”的方式,為漳州遊增添新動力。

  當然好産品,離不開好行銷。遊瑛認為,如果臺商認同了漳州的旅遊資源,就會在自己的朋友圈進行傳播,形成不俗的行銷效果。以南靖為例,今年留守南靖過年的臺商有30多人,引來了許多親朋好友赴漳遊。“在這裡,語言、飲食、民俗都是家鄉味,帶家人體驗一把‘尋根遊’是假期不錯的選擇。”在南靖縣山城鎮養雞的臺農陳能堂説。

  南靖縣旅遊局局長黃武松認為,漳州要進一步拓寬對臺旅遊市場,就必須借助多種優勢資源。“比如發揮臺灣政要祖籍地的名人效應,以慈濟行宮、梅林天后宮等涉臺文物為平臺,開展兩岸民間文化的研究與交流,從而提升漳州遊的吸引力。”黃武松表示,南靖將在港澳臺進行系列宣傳推介活動,吸引更多境外遊客來漳州走透透。(張輝 彭毅 郭碧燕)

  記者手記>>>

  借對力有商機

  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旅遊業漸成重頭戲,不僅促進消費,更是許多地方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在發展對臺旅遊市場的過程中,漳州的經驗是,挖掘各種資源優勢,借力使力,用最小的成本獲取大的效益。借力同根同源的歷史文化傳統,漳州為臺胞串起祖地的“親情鏈”,讓臺胞帶著“鄉愁”去旅行;借力在漳投資興業的臺商,漳州旅遊在臺商的社交圈子中形成了持久的口碑效應;舉辦形式多樣的民間文化活動,漳州旅遊獲得了更豐富多元的傳播平臺。

  行銷學中有一句話叫“借力使力不費力”。的確,在市場行銷的過程中,如果學會借力,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年春節、元宵節期間,臺胞赴漳遊的火爆,正是由於借對了“年俗”這把力,不僅獲得了市場行銷的成功,還增強臺胞對祖地的認同感。

  由此可見,發展旅遊産業並不意味著一定要上大項目,借對了力,會讓旅遊市場更有商機。(張輝)

[責任編輯:段雯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