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陸電商攪動兩岸三地 雙11購物狂潮席捲港臺

2015年11月13日 08:37:00來源:中國新聞網

大陸電商攪動兩岸三地雙11購物狂潮席捲港臺

  11月11日24時,來自阿里巴巴“雙十一”全天的實時數據顯示:天貓雙十一全天成交金額為912.17億元人民幣。 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中新網11月12日電 適逢雙11,“你買了嗎?”成了這幾天人們打招呼的口頭禪。12日淩晨,阿里巴巴公佈今年天貓“雙11”全天交易額為912.17億,比去年提升近60%,是2009年阿里巴巴第一次雙11的一千多倍。不止天貓,近年大陸各大電商平臺投入雙11大戰,把年輕人的“光棍節”變成全民的“購物節”,引發全球矚目,更強勢波及港臺,把海峽對岸的同胞拽進潮流中。

  “淘寶統一中國”升級版 “天貓”植入臺灣稻田

  據阿里巴巴統計,今年除了大陸外,香港、臺灣都進入“雙11買最多的海外群體”前5名,其他三位是俄羅斯、美國及西班牙。

  早在今年雙11登場前,就有一張“天貓國際”Logo的照片引起一些臺灣網友注意。天貓Logo本沒什麼稀奇,奇就奇在它由臺灣花蓮稻農插種而成,面積有0.6公頃。有當地民眾説,簡體字圖案大喇喇出現在稻田,“是已經統一了嗎?”

  花蓮種出的“天貓稻田”。圖自《環球時報》

  原來,天貓國際與花蓮玉裏的農民簽下協議,預訂15公頃的稻米,放在天貓銷售,稻田插種logo是配合宣傳。

  據臺灣《聯合報》12日報道,這片花蓮稻米近期在天貓熱銷,首波1萬盒已經在2星期前運赴大陸,第二批有3850盒,預計在本月底前運到大陸。每盒有6包,每包600克,賣人民幣129元。

  這只是臺灣人參與大陸網路購物節的一個例子。這個雙11,臺灣商家或搶灘大陸電商平臺,或搭順風車在島內大打促銷戰。

  臺灣買家:跟13億人搶貨不是“秒殺”,是“毫秒殺”

  臺灣“資策會”11日公佈調查稱,臺灣網友今年參加天貓、京東等大陸電商雙11購物者,有33%,比去年增加10%。

  臺灣《旺報》12日報道説,臺灣的用戶隔海“參戰”,總感覺慢了一步。有人連事先選購的産品都買不齊,因為低價産品全是限量,淩晨特價時間一到,所有人幾乎同時結賬,跟13億人口去搶貨,“秒殺都顯得太奢侈,根本是以毫秒計算的!”

  香港教授:班上學生都在討論雙11

  雙11風潮也席捲了香港。

  “現在這個節越來越瘋狂了,版圖還向全球推進。”研究中國市場行銷的香港中文大學市場學系教授冼日明對香港“端傳媒”記者説,這幾天,他觀察到班上的學生都在討論“雙11”優惠,內地或是香港學生都沉溺其中。

  “端傳媒”報道説,越來越多香港商家進駐內地網購平臺,參與“雙11”,以圖分一杯羹;也有駐紮香港的網購平臺另搭舞臺,擴展市場購買力。

  報道引述統計數字指,自2014年開始,仍以實體商店零售佔絕大比例的香港零售業一路下滑, “雙11”這個由內地傳來的節日,似乎成為香港不少商家開闢網購潛能、推動零售業增長的試金石。

  香港零售連鎖店“阿信屋”在今年雙11推出多檔折扣。圖自《明報》網站

  香港“雙11” 網購未成氣候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雙11”網購在港仍未成氣候。新華網11日發文稱,香港地方小,各種各樣的産品和服務在香港幾乎觸手可及,因此港人更傾向於逛實體商店。據觀察,在銅鑼灣,商店都紛紛換上聖誕裝飾,準備迎接12月的傳統購物旺季,再加上內地赴港快遞運費高昂、退換貨不便、港人結賬仍習慣用信用卡等因素,雙11在香港未成氣候。

  但不可否認,“光棍節”、“雙11”等發端大陸的概念,已滲入港臺,就如“給力”“賣萌”等大陸流行語傳到對岸。

  華東師範大學民俗學研究所的張海嵐10日在澎湃新聞發文説,2009年,淘寶第一次雙11促銷活動時大打“光棍節”主題,打出“就算沒有男(女)朋友陪伴,至少我們還可以瘋狂購物”的廣告語,淘寶這一促銷口號突出了單身的符號,又加以心理情感因素,連接上“購物”的象徵性含義,於是在當年就創造出一個“光棍節”的購物大派對。

  “光棍經濟學”啟發港臺商家 拍賣大叔陪聊

  如今,“光棍經濟學”也啟發了港臺商家,臺灣《中國時報》12日引述臺灣“集雅社”行銷企劃部謝渟指,單身已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單身族越來越重視生活品質,適合一個人用的各式商品市場有極高潛力。

  而據香港《明報》網站報道,來自新加坡的手機App“蝦皮拍賣”也趁“光棍節”在臺灣等地推出限時拍賣:“聊聊大叔”服務,由官方遴選擁有豐富人生歷練及懂得傾聽的優質型男大叔,與下標者聊聊天,讓單身者光棍節也不孤單。

  手機app在臺灣等地推出光棍節特別拍賣:競拍大叔陪聊。圖自《明報》網站

  大陸發展快 引領兩岸三地潮流

  大陸以電子商務及電子支付的領先優勢,掀起這股雙11購物狂潮,直接攪動整個零售業、刺激港臺同行,不僅吸引國際主流媒體的注意力,亦引發臺灣“資策會”等智庫的關注,甚至驚動臺灣“官方”。

  阿里巴巴臺灣分公司總經理傅紀清曾指出,臺灣電子商務的觀念落後大陸3到5年。臺灣前發展委員會主委管中閔亦指出,大陸電子商務起步雖較臺灣晚,但擴張很快,臺灣則因為法規僵化,導致電子商務落後大陸10年。

  管中閔説,臺灣電商之所以沒有發展起來,有人以臺灣市場較小作解釋,但其實是支付體系的落後。

  臺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也曾疾呼,大陸第三方支付發展快 臺灣沒時間猶豫。

  臺灣《工商時報》曾發表社論指,臺灣沒有扶植出一傢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網路零售商,在這個全球化的大趨勢中,臺灣明顯被邊緣化,淪為附庸地位。

  今年1月,臺灣終於通過“第三支付法”,邁入“移動支付元年”,可謂千呼萬喚始出來。

  美東時間11月11日早晨,美國紐約交易所外墻挂起橙色阿里巴巴標誌和紅色天貓橫幅,向雙十一全球網購節致意。 圖/取自天貓微博

  創新産業落後 香港急起直追

  再看香港,曾領先全球的“八達通”卡,雖能滿足市民大部分的日常需求,實際上卻已落後於內地支付寶、微信支付等世界其他先進的電子收費系統。

  今年9月22日,支付寶對外宣佈,香港已經有超過5000家線下商店接入支付寶掃碼付。香港《大公報》次日報道説,支付寶由內地跑到香港開展生意,不過其服務僅限于內地訪港旅客使用,港人暫未能體驗支付寶的威力。報道稱,香港嚴謹的法例似乎限制了新興的支付系統發展步伐。

  除法例外,也有人指出,香港創新産業落後,尤其不愛“網際網路”創業。香港《明報》今年4月的社論直指,香港在競爭中落後,輸在科技創新上。

  文章以在香港接受高等教育後在深圳創辦“大疆創新”、開發無人機的汪韜為例,稱香港的大學可以培養出創新科技和創業人才,但香港市場小、缺乏投資科研氛圍、政府于創新科技不作為,即使有科研成果都會轉移到其他地區。

  還有分析指,香港人認同醫生、律師和金融等行業,或熱衷炒樓等賺快錢方式,以致香港的社會風氣,亦不鼓勵創新創業。

  創新領域的滯後直接導致香港國際競爭力下滑。據世界經濟論壇公佈的最新“全球競爭力報告”,在全球140多個經濟體中,香港連續三年排名第7位,創新方面最弱,排在第27位。

  日前,幾經波折,香港立法會通過成立創新及科技局的撥款申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也宣佈將在香港設立創新中心。

  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日前發表網文表示,期望香港企業家特別是年輕一代投入創新浪潮,超越過去偏重於地産發展或代工生産等傳統營運手法,一同投入國家未來五年的創新浪潮。

  香港在創新産業急追,成效如何,尚待檢驗。(完)

[責任編輯:段雯婷]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