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兩岸聯手挖掘茶文化 建甌矮腳烏龍追憶北宋味道

2013年06月28日 08:55:00來源:福建日報

兩岸聯手挖掘茶文化建甌矮腳烏龍追憶北宋味道

  在當地桂林村至今仍保存15畝百年矮腳烏龍茶園,歷史悠久,茶香四溢。

  “建安三千里,京師三月嘗新茶。”

  ——歐陽修《嘗新茶呈聖俞》

  北苑貢茶的一個“貢”字,讓這段歷史平添了一種“一騎紅塵妃子笑”式的傳奇。官焙民貢、龍鳳團茶等,與之相關且為人樂道的數個關鍵詞,幾乎就是一千年之前代表風尚與流行的廣告語。然而,從明初官茶罷造至清末移種臺灣,北苑貢茶長時期的歷史失憶,似乎反映了對於從王謝堂前到尋常百姓家消費模式切換的遲鈍。身兼團茶最高制茶工藝與臺灣凍頂烏龍發源地等多種身份,如何嫁接兩岸資源,重塑矮腳烏龍茶品牌?近年來,建甌市相關部門和茶産業界在傳統歷史文化和現代經營方式的融合上,進行了一番希望重現昔日盛景的品牌發展嘗試。——編者

  建甌産茶歷史悠久,被譽為“千年古茶都”。而東峰鎮更是宋代最著名的宮廷禦茶園,從五代十國至宋400餘年間,上貢名茶達百餘種。如今的“矮腳烏龍”,正是當年“北苑龍焙”的精品。清末,臺灣秀才林鳳池來閩科考,從建甌購得36株茶苗回臺,也讓烏龍茶後來在臺灣得以蓬勃發展。

  “矮腳烏龍是閩北烏龍茶的一個品種,因其葉片小、樹冠低而得名。”建甌市東峰鎮黨委書記龍毅説,在當地桂林村至今仍保存15畝百年矮腳烏龍茶園,當地焙前村一“鑿字岩”摩崖石刻上也刻有“北苑茶園”紀事文,記載其深厚的茶歷史。1990年,臺灣知名茶人吳振鐸教授來當地考察,認為此地矮腳烏龍茶園是臺灣青心烏龍和凍頂烏龍的發源地。1996年,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考古學家林屋晴三考察後,認為日本茶道應發源於此,並出資捐建亭閣保護“鑿字岩”石刻。

  然而,厚重的歷史以前似乎並未在當地矮腳烏龍茶經營中滲入別樣的醇香。

  據了解,目前建甌茶葉種植面積近10萬畝、年茶産量7000多噸,與閩南、武夷山等茶葉主産區相比,建甌茶的市場競爭力仍然比較薄弱。“以前,當地烏龍茶主要出口到日本、歐盟等地,市場競爭激烈,出口定價權往往被掌控在國外進口商手裏,一直在夾縫中求生存。”不少茶企經營者説。茶業專家、武夷學院院長楊江帆也認為,建甌茶産業面臨最大的問題是茶企雖不少、效益卻不高,這與品牌投入不足、缺乏市場影響力有關。“當地茶企還未充分挖掘歷史文化底蘊和茶資源優勢,不能齊力打響建甌茶品牌,自然不能享受高端茶帶來的高附加值。”

  近年來,變化悄然發生。曾參加我省鄉鎮幹部赴臺培訓的龍毅説,借鑒臺灣茶産業發展的經驗,東峰鎮17家茶企聯合成立了東方矮腳烏龍合作社,共同維護品牌,對制茶工藝進行把關等。建甌百年烏龍茶廠廠長黃美備説,許多茶企也改變以往貼牌生産和賣散裝茶為主的狀況,通過申請商標、加大品牌投入和參加各種茶王賽等,提升品牌影響力。

  自1999年以來,建甌每年舉行茶王賽評選活動,鼓勵茶農、茶企在提升品質上下功夫,向市場推廣包括北苑貢茶在內的特色品牌。相關部門還積極鼓勵企業申請註冊使用茶葉商標,如東峰鎮成功註冊建甌東峰矮腳烏龍地理標誌的證明商標、建溪牌建甌水仙商標等;尤其是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名茶評選中,建甌選送的肉桂、閩北水仙、軟枝烏龍等茶葉“過關斬將”,摘得5金11銀的佳績。

  隨著茶葉品牌對外影響力逐步擴大,建甌茶青的收購價逐年提高,今年春季茶青收購價較去年同季高出30%左右,最貴的每公斤賣到160元。建甌市北苑貢茶協會工作人員介紹,2012年當地産毛茶8694噸,産值達3.5億元,今年産值有望達4億元。

  兩岸聯手挖掘厚重的茶歷史和茶文化,成為當地謀劃品牌發展的方式之一。

  龍毅介紹,建甌正在打造集茶葉研究、加工、旅遊等為一體的“北苑茶都”,希望建設成為大陸烏龍茶研究基地、茶原料基地、茶葉加工基地、茶葉集散貿易基地和茶文化旅遊區。近期正重點開發百年烏龍茶園,並開始尋求臺灣農業合作項目,目前已進入招商引資階段。此外,東峰鎮正準備劃出1200畝土地,以百年矮腳烏龍茶園為核心,輻射周邊4000多畝茶山,串聯茶神廟、禦焙遺址、摩崖石刻等景點,並在茶山種植紫藤樹等,以茶産業帶動旅遊開發,推動茶業、旅遊和文化一體發展。

  科技興茶也是建甌發展矮腳烏龍茶品牌的一項內容。為此,當地專門出臺關於發展茶産業的實施意見,成立北苑貢茶開發領導小組和北苑貢茶協會。近年來,當地南雅、東遊、小橋、東峰等鄉鎮,先後建立茶葉新品種、新科技示範基地,大力推廣標準化栽培和開發無公害茶葉生産,僅南雅鎮去年新增茶園面積就達1000多畝。當地還大力引進推廣制茶新技術,名優茶、精品茶和高效茶比例從過去佔總量的30%,提高到現在的70%;制定完成了省地方標準《閩北水仙標準綜合體》,使茶葉生産有了科學的操作規程和品質標準。

  楊江帆認為,建溪流域的微域氣候和獨特製茶工藝,讓當地茶葉歷來品質優良。建甌烏龍茶做強做大,應首先融入大武夷山脈茶産業,提高站位,加速産業擴張步伐;其次,烏龍茶應做好定位,當地的矮腳烏龍和建甌水仙可形成高低搭配,帶動市場行銷。此外,還應合理規劃茶産業,延伸茶産業鏈,提高茶葉的附加值,“可以加大從臺灣引進適用技術,儘快實現烏龍茶的規模生産,提高總産量。並在現有合作社的基礎上,加強茶企間協作,共同打響茶品牌,提升茶葉精深加工能力,推動烏龍茶産品的多元化,獲取高附加值。”(記者 劉國峰 李向娟 劉輝 劉深魁 文/圖)

[責任編輯:段雯婷]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