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華人收藏熱度不減 兩岸收藏界在滬論合作

2012年11月06日 08:40:00來源:中國新聞網

  “近年華人收藏熱有目共睹,但收藏家除了回歸人文精神家園,更要提高研究能力,也就是要能辨別文物真偽”,臺灣知名收藏家曹興誠5日在上海如是説。

  當天,第三屆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組委會在上海舉辦座談會。與會者認為,臺北是中國大陸以外最重要的中華文物收藏基地,兩岸文物和收藏的交流也是當前的熱點。臺北的收藏家人數多、素質高、基礎深厚,剛剛結束的本屆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首次由海峽兩岸聯手舉辦,意義重大。

  “近年收藏品和收藏熱已開始由北美向東方、向港臺、向中國大陸流動。”組委會執行主任祝君波告訴記者,近些年,約有10萬餘件文物由海外回歸大陸。今年6月,中國文化部文化市場司發佈的《2011年中國藝術品市場年度報告》,統計出兩岸四地拍賣總額達975億元人民幣,其中大陸826億元,佔84.75%,港澳臺148.68億元,佔15.24%。但他認為,收藏中的過度商業化不可取,還是要回歸收藏本原,恪守護持中華民族的文明物證和文化遺産。

  祝君波認為,華人世界之所以興起收藏熱,在於經濟的發展和財富的相對集中、近三十年的和平環境、法制的健全和保障、投資熱的推動以及全球化、資訊化這五方面原因。“華人與中華文化具有天然的聯繫,文字、飲食、信仰等共同的愛好,可能使世界各地華人形成共同收藏習俗”。

  談及新一輪私人美術館、博物館的興起,祝君波認為,收藏由家庭走向公共服務,藏家和藏品有更高的品質提升和促進,這方面臺北有先行一步的經驗。以上海為例,陳永泰建立的震旦美術館、劉益謙夫婦在建的龍美術館、印尼藏家余德耀在建的當代藝術館、許四海已建的四海壺具博物館等,均在改變著華人“藏而不露”的傳統觀念,走向開放和公共事業。

  曹興誠認為,未來兩岸三地的文物交流將加快,儘管臺灣、香港的收藏起步比大陸早,但大陸收藏家進步迅猛,讓人不可小覷。祝君波説,最近北京拍賣機構入駐香港,從今秋起籌備拍賣,是逐步促進市場競爭和整合的重要新號。雖然中國大陸收藏佔比很高,但還有待向香港和臺灣學習和提升。三地合作不可避免,共同發展文化和産業的前景十分美好。(記者 許婧)

[責任編輯:段方君]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