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兩岸唐三彩鄭州合璧展出 學者共話唐三彩古今

2016年01月20日 08:09:28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兩岸唐三彩鄭州合璧展出學者共話唐三彩古今

  圖為1937年河南博物館館藏文物南遷時所用外包裝箱。 周小雲 攝

  

  圖為臺北歷史博物館館長張譽騰(右)、河南博物院院長田凱(左)共同觀賞現藏河南博物院的唐代三彩鎮墓獸。 周小雲 攝

  中新網鄭州1月19日電 (記者 周小雲)1月19日,由中華文物交流協會、河南博物院與臺北歷史博物館等聯合舉辦的“會古通今——兩岸唐三彩暨低溫釉陶學術研討會”在河南博物院舉行。來自海峽兩岸文博機構和高校的40余位古陶瓷及低溫釉陶領域的專家學者出席。

  唐三彩因創燒于唐代,且釉色多以黃、綠、白三色為主色而得名。唐三彩以釉彩斑斕、色澤艷麗而著稱,體現了唐代盛世激揚的時代精神,成為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重要轉承階段,同時也影響了中國後世低溫釉陶及鄰近諸國的陶瓷工藝發展。

  繼2015年12月兩岸聯手在臺北歷史博物館舉辦了“盛世風華——洛陽唐三彩特展”取得成功後,進一步提升兩岸博物館唐三彩與低溫釉陶研究水準,發掘館藏唐三彩文物的歷史與藝術價值,帶動唐三彩工藝藝術的傳承和發展,此次兩岸文博機構共同策劃舉辦“兩岸唐三彩暨低溫釉陶學術研討會”,從考古學、歷史學、藝術史、工藝發展、社會研究等多維角度,對唐三彩與交趾陶進行為期2天的學術交流研討。

  此外,為配合此次學術研討會的舉行,研討會主辦單位邀請兩岸多家文博考古機構提供代表性唐三彩文物,匯聚河南博物院,還共同舉辦了“盛世風華——兩岸唐三彩交流展”。

  其中,臺北歷史博物館與河南博物院提供的一批遭際相同的館藏唐三彩文物,不僅見證了盛唐風華,更見證了一段曲折奇妙的時代際遇。

  據介紹,此次臺北歷史博物館來河南展出館藏的10件(組)三彩器,有5件為1928年出土,是河南博物館(河南博物院前身)的館藏,河南亦選取同一批出土的三彩器共同展出。此次分離66年的文物跨越海峽重聚首,是這批離散文物的首次重逢,意義深遠。

  臺北歷史博物館館長張譽騰接受記者採訪稱,“此次活動是一種新的交流方式,今日展出的雖然只是一小部分,卻為兩岸文物交流打開了一扇窗。這種雙方對等的交流,是以後可以慢慢去遵循的模式,所以這具有歷史上的意義。”

  河南博物院院長田凱現場介紹稱,此次所展文物曾經在臺灣相聚過,但在大陸相聚還是首次,展覽雖規模不大,但意義深遠,它跨越了兩岸文物交流的一個門檻,同時也開啟了兩岸文物交流的新境界和新的領域,這不僅僅是文物本身的跨越交流,更是兩岸民眾,心靈的跨越,精神的跨越,和情感的跨越。

  資料顯示,20世紀20年代修隴海鐵路洛陽段時所得的一批唐三彩,釉色鮮艷、造型生動,有人物、動物、器皿等,不僅見證了盛唐風華,更見證了一段曲折其妙的文物際遇。這批三彩器最初于1928年前後入藏河南博物館,後因1937年抗日戰爭的爆發,與當時河南博物館的其他文物一起走上了慢慢南遷路;之後由於時局變換,部分南遷文物運臺,並於1955年入藏臺北歷史博物館,從此這些盛唐之器便兄弟分離,隔海相望。

  時至今日,這些隔海相望的盛唐之器,已分離66年。此次,兩岸文博界以學術研討會為契機,以專題性對話式的學術展示,將分藏兩館的舊藏三彩器同時展出,是一次歷史性的重逢。(完)

[責任編輯:馬一娜]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