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産業融合助推兩岸及香港發展

2012年06月28日 13:22:00來源:中國經濟網

  圖為行人走過臺灣101大樓前印有交通銀行的廣告牌。臺灣當地金融監督管理部門已于6月11日簽發了交通銀行臺北分行營業執照。本報記者廉丹攝

  金融業:競合開放進入良性軌道

  近年來,圍繞《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和《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兩岸三地金融業的合作力度明顯加快。

  合作實現全新突破

  中國銀監會主席助理、新聞發言人閻慶民表示,海峽兩岸金融監管交流與合作正在不斷加強,並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特別是兩岸簽署《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及《銀行業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MOU)以來,兩岸銀行業之間的監管合作逐步進入了制度化的良性軌道。

  2011年4月,銀監會代表團赴臺北舉行了第一次兩岸銀行業監管高層磋商,就兩岸銀行業監管合作機制的內容及運作方式進行了溝通,明確了“日常聯繫”、“互訪交流”及“現場檢查”等三方面內容的具體合作思路和措施。隨後,兩岸銀行業監管機構又不斷完善監管合作機制,加強監管機構之間的經驗交流和資訊共用。

  而與香港地區金融監管機構的交流,銀監會進行得更早。2003年8月,銀監會就與香港金融管理局簽署了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並建立了雙方年度監管磋商機制。雙方約定,每年舉行兩次磋商,截至目前已舉行了14次。2010年11月,銀監會與香港金融管理局簽署《危機管理合作協議》,作為MOU的補充文件,它將推動雙方在跨境危機管理等方面加強資訊交流與合作。此外,銀監會還與香港證監會于2007年4月簽署了《代客境外理財業務雙邊監管合作協議》(QDII),這也是銀監會與境外監管機構簽署的第一份QDII文件。

  深入交流促進開放

  在兩岸銀行業監管合作機制的有力保障下,兩岸銀行業的交流不斷深入,雙方互設機構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較好地促進了兩岸經濟的發展。

  2010年6月29日,海峽兩岸簽訂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從更廣闊的範圍確立了兩岸經濟金融合作的框架。根據ECFA貨物及服務貿易早期收穫計劃,大陸方面金融服務部門對臺灣銀行做出了多項開放承諾,在申請設立分支機構、經營人民幣業務等方面,給予臺資銀行比外資銀行更加優惠的政策。

  閻慶民表示,從CEPA優惠開放措施實施效果的評估情況看,相關CEPA優惠開放措施已基本落實,且多數在當年就得以實施,積極回應了香港銀行業開拓內地廣闊市場的利益訴求,使港資銀行(不論是香港總行、母行,還是內地子行、分行)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切實的好處。其中,異地支行政策是內地港資銀行認為收穫最大、最受歡迎的CEPA優惠開放措施。下一步,銀監會還將進一步研究制定更具針對性的開放措施。

  攜手共用發展機遇

  無論是大陸實施的“十二五”規劃,還是臺灣提出的“黃金十年”藍圖,或是香港的未來長遠規劃,都把支援實體經濟,推動現代製造業、服務業發展作為重中之重。尤其是在當前複雜多變的國際經濟形勢下,發達國家重提“再工業化”戰略,加上部分新興市場經濟體在製造業領域的追趕,使我們的實體經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雙重擠壓”。為此,兩岸和香港更需要進一步加強經貿投資合作,攜手應對挑戰。

  閻慶民表示,多年監管合作的實踐與成果表明,兩岸三地在加強銀行業監管有效性和服務社會大眾方面採取了不少審慎性的措施。在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推進服務創新、優化資源配置上,兩岸三地金融服務部門有著廣闊的合作空間。各方應本著平等協商、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體諒的原則,通過深化合作推動兩岸三地金融交流往來的快速發展。

  展望未來,共用發展機遇、共創市場空間、走合作發展之路,兩岸三地銀行業任重而道遠。

  電子資訊業:加快調整促升級

  我國電子資訊産業在努力實現穩增長的同時,産業格局正在進行著巨大變革,不斷從做大向做強一步步邁進。

  在我國電子資訊産業的發展中,大陸和臺灣地區表現出越來越多的産業同步性。在今年上半年大陸電子業整體保持著較快增長的背景下,臺灣電子行業同期也出現了明顯的回升趨勢。在電信、聯通等移動運營商加大補貼力度、大規模推出中低端智慧手機等有利因素帶動下,臺灣地區的IC設計和IC封測業務實現了較快的環比增長。

  電子資訊産業是臺灣企業在大陸投資比較集中的領域之一。這些企業依靠自身的先進技術和當地的良好投資環境,實現了企業規模和實力的快速壯大。如專注于電子産品代工製造的鴻海集團,在大陸經過20多年的發展,目前業務遍及各個區域,借助大陸良好的政策環境和人力支撐,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代工企業。

  近年來,我國電子資訊産業呈現出明顯的向中西部轉移的趨勢,在電子産業西進的過程中,臺商企業也加大了對中西部地區的投資力度。日前,重慶專門開闢臺商工業園致力於臺資企業聚集發展,在已經入駐的50家臺商企業中,70%為電子資訊企業,其中就包括全球最大的鍵盤滑鼠生産商精元電腦等多家龍頭企業。到2015年,預計園區聚集的臺資企業將超過200家,投資超過600億元,産值超過1000億元。

  我國企業通過不斷創新、研發,産生了一系列具有世界領先水準的技術,同時也帶動了臺灣企業的電子資訊産業技術實力不斷提升。

  整合電路行業設計能力進一步提升。中芯國際在去年實現55奈米技術産品量産的基礎上,日前啟動了新一期項目建設,將引入45/40奈米以及32/28奈米的生産設備,實現先進技術節點産品的量産。

  平板顯示産業製造能力日趨健全。京東方的8.5代生産線已經投産,還將立足於下一代平板顯示技術,投資建設第5.5代低溫多晶硅和AM-OLED項目。友達光電結合觸控與透光功能,開發出輕薄、低功耗、色彩真實系列新世代AMOLED螢幕,大大提升了産品性能。

  消費電子産品也呈現出創新發展的景象。各大廠商的智慧電視不斷推出,並逐步進入家庭,數字家庭的概念日益接近生活。在日前舉辦的臺北國際電腦展上,宏碁、華碩等臺灣電腦廠商推出的Windows8平板電腦,其創新性也得到了廣泛關注。

  金融業

  ▲截至2012年5月末,已有14家臺資銀行在大陸設立了7家分行和9家代表處。

  ▲截至2012年3月末,6家臺資銀行(未包含中國信託商業銀行上海分行)在大陸分行資産總計58.88億元,其中各項貸款14.89億元,無不良貸款;負債合計24.45億元,其中各項存款6.18億元。

  ▲4家陸資銀行已獲准在臺設立2家分行和2家代表處。

  ▲截至2012年4月末,共有15家香港的銀行在內地設立了9家代表處、14家外國銀行分行和8家外商獨資銀行。這15家港資銀行在內地設立機構的資産總額已接近人民幣8000億元,佔外資銀行份額超過三分之一。

  ▲內地銀行在香港設立了24家分行或附屬機構,均運作平穩,為雙方經貿往來做出了突出貢獻。

  ▲自2004年1月1日實施《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以來,內地通過CEPA協議及八份補充協議向港資銀行提供了包括投資入股、子行與分行設立、同城異地支行設立、村鎮銀行設立和人民幣業務開展等方面的優惠政策。

  電子資訊業

  ▲臺灣電子資訊業的重點産業有電子製造産業、IC産業、平板顯示産業、LED産業等。

  ▲江蘇昆山市是臺灣ICT廠商聚集之地,在已落戶的4100多家臺資企業中佔七成,昆山産筆電、電腦螢幕、數位相機佔全球市場的半壁江山。

  ▲在PC代工組裝領域,臺灣地區及臺資企業的筆電出貨量佔到全球總出貨量的90%以上,臺資企業所産滑鼠、鍵盤、網路設備、掃描器等産量均居世界前列。

[責任編輯:段方君]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