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專家認為:ECFA簽署後兩岸經濟關係將呈四大發展趨勢

2010年08月18日 08:39:00來源:新華網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教授17日説,《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簽署後,兩岸經濟關係在和平發展的背景下,人員、貨物、資金、資訊交流規模持續擴大,將呈現四大發展趨勢。

  兩岸經濟合作領域從生産層面轉向技術和服務層面。在大陸經濟快速發展的磁吸效應下,未來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將持續升溫。臺商為進一步降低代工成本,將繼續不斷地轉移島內生産基地,擴大在大陸的生産。不僅臺灣傳統産業進一步加快外移的步伐,高科技生産廠商也將大量前往大陸地區設廠,外移産能。從廠商外移項目看,技術成熟度高的産品生産基地的外移,主要是以降低生産成本為競爭手段;技術成熟度低、仍靠研發以保持競爭優勢的産品生産基地的外移,主要是出於市場佈局的考慮。

  隨著臺商製造業投資日趨成熟,服務業將是熱門領域。島內研發基地正加速向大陸轉移,許多知名企業紛紛在大陸籌設研發中心、IC設計中心及軟體開發基地,利用大陸軟體人才,開發設計新産品,提供生産性服務。此外,零售業、物流業、房地産業、金融業、保險業、證券業、電信業、醫療業、專業服務等服務行業的投資也將逐年增加,尤其是生産性服務業將成為臺商投資的重要行業。

  兩岸經濟合作對象從中小企業轉向大企業主導,並形成産業鏈。隨著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規模的不斷擴大,先行一步來大陸投資和發展的臺資中小企業,主要是中下游企業,拉動了對臺灣生産原材料及半成品的需求,從而促進供應原材料的臺灣中上游工業生産企業也前來大陸投資設廠,提供配套、連鎖的生産與服務。在新一波的産業外移熱潮中,越來越多的臺灣大企業將加入外移生産的行列,臺灣科技大廠已全部聚集大陸,帶動相關配套企業形成産業鏈,從而形成大企業主導的新格局。

  兩岸經濟合作形式呈現臺資企業本地化趨勢。在國際和兩岸經濟環境發生較大變化的情況下,大陸臺資企業如何進一步創新發展,走出經營成本逐步提高的困境期,完成企業轉型和技術升級,是兩岸經濟關係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為因應市場競爭的需要,降低企業營運成本,越來越多的臺商採取“就地取材”的策略,從而帶動了大陸臺資企業的本地化趨勢,包括行政管理人員本地化、産品銷售市場本地化、生産原材料供應本地化、企業資金籌措本地化和技術研發本地化等現象。雖然臺灣仍是大陸臺資企業生産所需原料或零組件的重要供應地,但是,臺商對臺灣原材料或零組件的供應依賴度逐年下降,由當地提供所需原料的比重已超過對臺灣的依賴。未來臺灣企業在生産、管理、銷售等方面的本地化趨勢將越來越明顯,並成為臺商在大陸經營和發展的重要策略之一。

  兩岸經濟合作地區從南向北、由東向西擴展。隨著大陸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水準逐步提高,早期轉移到大陸的臺資企業逐步進入成熟期,並面臨新的産業轉型。未來臺商北擴和內移的趨勢將更加明顯,對大陸投資的熱點地區,將從過去以東南沿海地區為“主戰場”逐步向北部和中西部“新土”擴展。當前,臺商對珠三角、海西區、長三角的投資步伐已有所放緩,投資區域繼續向北延伸,逐步發展到以京、津地區為中心,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為兩翼的環渤海經濟圈。從長遠趨勢看,臺商對大陸的投資,將在環大陸沿海外凸弧形地帶的基礎上,進一步由東向西、由沿海向內陸輻射,形成“遍地開花”的全方位發展格局。(記者 許雪毅)

 各地涉臺活動   新聞排行  地方快訊

[責任編輯:石宏]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