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東北鼓樂

2021-01-22 13:43:00
來源:吉林省文化和旅遊廳
字號

  東北鼓樂起源於漢代,西漢武帝時稱“橫吹”,初用於軍旅,後來進入宮廷,用於帝王宴享和駕行,稱為“鼓吹”。延至遼、金,宮廷的“鼓吹”更為隆重,其規模、禮儀、曲調也相當講究。到了明、清兩代,鼓樂已成為宮廷重大活動中不可缺少的祭祀、演藝形式。 

  清代中葉,東北鼓樂隨著經濟的恢復開始在民間發展普及,關內移民的涌入也帶來了山東、河北等地的鼓樂演奏風格,與東北民間鼓樂技法、曲牌等互相吸收、融合、演變,逐漸形成具有東北特色的鼓樂。時至今日,鼓樂在東北不僅婚喪嫁娶時普遍應用,在迎賓賽會、商家開業、慶典佳宴等活動中也無不用鼓樂烘托氣氛、張顯喜慶。 

  傳統的東北鼓樂主要以大、小嗩吶,大鼓、堂鼓、大、小镲(鈸)為主,如今表演東北大秧歌、耍獅子、舞龍燈時沿用的就是這套樂器,在迎親、辦壽等喜慶活動中,要加有笙、笛子、管子等。在東北農村,尤是雪覆黑土、蒼松搖綠的時節,迎親隊伍踩著蜿蜒的雪路,腰纏大紅彩帶,車上裝著五顏六色的嫁粧,鼓手甩掉狗皮帽子,頭上蒸騰著濃白的汗氣,將鼓聲擂得震落了枝頭的覆雪,樂手則隨氣力的運放將嗩吶吹得時而揚天、時而垂地……此時,操辦喜事的人家屋裏屋外挂紅燈、結紅彩、紅毯鋪地,院中臨時搭建的廚棚中灶火雄騰、炊霧翻捲、鍋碗瓢盆聲吆喝聲賀喜聲此起彼伏。迎親隊伍臨門,鼓樂手們會使出渾身解數盡展才藝,樂聲笑聲爆竹聲烘托成一幅極具東北風情的喜慶民俗畫……據記載,僅遼寧蓋州、大石橋兩市,近百年來就有400多名著名鼓樂藝人、近百家鼓樂班子,每逢重大節慶、民俗活動,他們都要自發地匯聚到一起舉辦鼓樂比賽。比賽內容包括“坐棚”,即在婚、喪人家門口搭建的席棚中坐著演奏;“走吹”,是在婚喪嫁娶、祭祀典禮或為秧歌伴奏行走時的演奏;“咔吹”是為舞龍燈、耍獅子伴奏或婚、喪人家院內團團圍坐的吹奏,評選方式則是大家推舉出三到五位德高望重、技藝超群的老藝人為評委,由他們認定名次。 

  東北鼓樂吹奏的曲調也有悠久的傳承,曲目、曲名繁多,被藝人稱做“老本”的曲譜大多來自於清中、末期和民國年間的手抄本,曲牌可以遠溯到遼、元、明時期,如:“將軍令”、“得勝令”、“柳青娘”、“萬年歡”、“雁過樓”等,隨朝代的變遷,藝人在傳抄時各有增刪取捨,傳至今日。 

  鼓樂初學者必須先要背會“老本”樂譜,熟練掌握後才能在“老本”的基礎上加以發揮、,用“加花”和“借字”進行變奏,使旋律增加華彩。傳統鼓樂常可以即興演奏,技藝高超的藝人都有自己的“借字”和“加花”手法,經過變奏後,效果比原基本曲調要豐富得多。如在喪事中既可以吹奏“哭皇天”、“大悲調”、“謳天歌”等哀悼的曲牌,也可以吹奏一些現代歌曲,縱然那歌曲的原調很是歡快,但鼓樂藝人通過巧妙的“借字、加花”,也會吹得悲悲切切、盪氣迴腸…… 

  近百年來,東北鼓樂以其獨有的藝術魅力、風格獨特的民俗性、禮儀性和娛樂性凸顯出它的歷史、審美、社會和學術價值,已成為一種根深蒂固的文化現象。在中國第六屆“華夏之聲”演出大會上,東北鼓樂被專家們稱為“民族音樂之瑰寶”,紛紛發表評説、言論讚譽,名滿京城內外。 

  今天,東北鼓樂已深深植根于土黑雪白之中,已是東北人振奮精神、密切感情、娛樂怡情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今天和今後的日子裏,在林海莽原、冽風飛雪中,粗獷豪放、高亢激揚、火爆熱烈、撼人魂魄的鼓樂都將引領著東北人的喜、愛、悲、樂去張顯喜慶、抒發情感、行走生活。 

[責任編輯:陳文韜]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