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省城故事:南昌“飛”起來

2012-10-12 10:27: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秋節前夕的一個下午,李炳才第一次從臺北坐著“大飛機”空客A330回江西過傳統佳節中秋節。“以前回鄉要轉機到南昌,費時費錢,現在坐直航包機,每週七班,往返便利”

  2009年以前,贛臺兩地甚至還沒有開通常態的直航包機,臺北飛往南昌要經香港或其他城市轉机,至少要6個小時。現在,贛臺直飛航班每週達七個班次,自日月潭邊到鄱陽湖畔只需1個多小時。

  其實,唐代詩人王勃筆下“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的南昌,是近現代中國最先擁有機場的城市之一,也是新中國第一架國産飛機的誕生地。

  然而,十多年前的南昌,其公路、鐵路、水路、航空等現代交通體系“發育”不夠,交通因素制約當地經濟發展也是不爭的事實。

  1999年,江西省第一個民用航空港南昌昌北機場正式竣工,南昌民航迎來了歷史上最快的發展時期;2003年,南昌昌北機場旅客年吞吐量首次突破百萬大關;2004年南昌昌北機場晉陞為國際機場。機場啟用至今,旅客年吞吐量短短十年間飆升到500余萬人次。

  南昌海關駐昌北國際機場辦事處一名老員工對此深有感觸,他説,“早期機場一週的國際航班還不到10架次,每天工作到中午就結束了。現在僅國際航班每週就有40余架次起降,航班監管時間覆蓋整個白天,有時甚至要到次日淩晨。”

  不僅如此,航空港“胃口”的大增,也促進了南昌社會經濟的騰飛。85年前,中國共産黨人在這裡打響武裝起義第一槍時,南昌人口僅為12萬。如今,南昌市人口已是當年的40倍之多,而經濟總量更是當年的數千倍,一躍成為江西的“核心增長極”。

  毗鄰機場的南昌紅谷灘,十年前這裡還是一片灘塗,十年後這裡已經高樓聳立,未來幾年還將成為該省的行政、金融中心。從一片荒灘到時尚商都,從阡陌難行到四通八達,從“星星點燈”到“萬家燈火”……紅谷灘十年變化飛速。

  南昌市官方統計數據顯示,2002年正式成立的紅谷灘新區,其起步面積由4.28平方公里到2012年175平方公里;財政收入由10年前的零到2011年突破20億元;常住人口由曾經的不到2萬到現在近40萬。

  一個機場承載著一座城市走向世界的夢想。江西地處長三角、珠三角、海西區的共同腹地。如果説南昌是鄱陽湖畔的一顆璀璨明珠,那麼航空港則成為江西走向世界的快捷通道。

  近年來,贛臺會、中博會、泛珠會、全國城市運動會、亞洲青少年賽艇錦標賽、世界低碳與生態經濟大會等各類高規格會議、比賽相繼在南昌舉行。

  “如果沒有便捷的交通,南昌連續承辦這麼多高規格會議,簡直是無法想像”,一位從美國南加州“飛”來南昌出席“首屆華僑華人贛鄱投資創業洽談會”的徐一飛説道。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英雄城”南昌一派流光溢彩。一架南昌至臺北的空客A330大飛機準備從南昌昌北國際機場起飛。登機前,剛結束江西之旅的錢文秀對記者表示,“1個多小時前還欣賞著南昌的夜景,1個小時後就是臺北的夜景。機場讓南昌變大了,飛機讓世界變小了”。

  中新社記者 劉佔昆

[責任編輯:段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