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海峽兩岸景德鎮明清瓷窯論壇”在景德鎮舉行

2010-10-27 15:32:00
來源:
字號

  

 

  日前,由中共景德鎮市委、景德鎮市人民政府、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的“中華瑰寶 窯火傳承——海峽兩岸景德鎮明清瓷窯論壇”在景德鎮舉行。圖片來源:景德鎮臺辦

 

  台灣網10月27日景德鎮消息 日前,由中共景德鎮市委、景德鎮市人民政府、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的“中華瑰寶 窯火傳承——海峽兩岸景德鎮明清瓷窯論壇”在景德鎮群眾活動中心圓形會議廳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陶瓷文物專家們齊聚一堂,進行兩岸文化交流。市委常委、副市長馮林華,市政協副主席王祖慶,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研究員陳麗華以及北京故宮博物院古陶瓷器物部研究員、臺北故宮博物院器物處專家、上海博物館、江西省文化廳社會處,人類人文龍壇博物館、鳳凰衛視、環球陶瓷、法藍瓷實業公司、景德鎮明代葫蘆窯復燒專家顧問團以及全國各大新聞媒體參加了該論壇。


  馮林華首先代表景德鎮市委、市政府對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表示最熱烈的歡迎,對關心支援這次論壇舉辦的社會各界和新聞媒體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馮林華説,在中國,有一種泥土燒成的器物與它的國家同名,在中國,有一個南方小鎮用一位北宋皇帝的年號命名,在大英詞典中,景德鎮貢獻了兩個單詞,一個是“china”(大寫是中國,小寫是瓷器),一個是“kaolin”(高嶺土,世界制瓷粘土的通用名稱)。景德鎮制瓷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馳名中外的瓷都,千年不熄的窯火不僅鍛造了享譽世界的瓷都品牌,而且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跡和人文景觀,留下了大量古代窯址、作坊、窯房、瓷石礦、民居、會館、瓷行、寺廟、水運碼頭以及陶瓷習俗等物質與非物質陶瓷文化遺産。1982年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公佈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景德鎮的陶瓷及文化,不僅是屬於景德鎮、屬於江西,也是屬於中國、屬於世界的。


  馮林華指出,多年來,景德鎮市高度重視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努力探索新形勢下文物保護的新思路和有效途徑,加大保護力度。早在80年代初期,景德鎮就將年久將廢的瓷業古作坊、古窯爐進行易地保護,建設了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匯集了眾多的手工制瓷老藝人,演示著陶泥、拉坯、利坯、曬坯、繪瓷、施釉、滿窯、燒窯等傳統制瓷流程,傳承者明朝以來景德鎮的傳統手工制瓷技術,展示著景德鎮燦爛的陶瓷文化,被譽為“陶瓷業活的博物館”。2006年,“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以古窯民俗博覽區為主要傳承基地,成功申報為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為保護傳統窯爐營造和燒成技藝,我們又成功地進行了清代鎮窯的兩次復燒,並榮獲吉尼斯世界紀錄。通過對明清瓷窯的發掘和保護,對陶瓷技藝的傳承和創新,景德鎮向世人展示了景德鎮瓷工的勤勞智慧,創造了陶瓷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的奇跡,也是千年窯火不熄的真實寫照。


  據介紹,景德鎮文物工作者在對明清瓷窯的考古發掘中,整理修復出100多件明代官窯器物,其中有多件器物是海內外孤品;2002-2004年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與北京大學文博學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首次對禦窯遺址主動發掘,發掘出一批珍貴文物和窯爐作坊遺跡,考古成果被評為“200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並榮獲田野考古二等獎。2005年,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又與故宮博物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發掘麗陽元、明瓷器山窯址,豐富了人們對元末明初景德鎮制瓷業的認識。2007年,觀音閣明代瓷窯址經過發掘,出土一批明代作坊遺跡、製作工具,明代中後期重要瓷器標本數萬件;在對金家弄明清民窯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中,發掘出土一處明代晚期葫蘆窯遺跡和兩處清代鎮窯窯爐遺跡。


  到目前,景德鎮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有2項,省級10項,市級52項。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4人,省級12人,市級10人。標誌著景德鎮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邁上了新臺階。(台灣網、景德鎮臺辦聯合報道)

[責任編輯:宿靜]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