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謝所有為我操辦這事(尋找文化名人、臺胞劉孟梁故土)的祖地親人!多謝盛情和辛勞!感謝故鄉人民的深情厚誼……”在漢壽百祿橋鎮百祿橋村竹園子組,劉孟梁的孫女李曼華女士拉著親人們的手感激地連連説道。
劉孟梁(1905—1995),字維賢,號瀟湘漁父、五知老人。民國前六年生於湖南常德漢壽縣。出身湖南書香世家,自幼受傳統漢學教育,奠定深厚漢學基礎。博覽群書、滿腹經綸。具有高妙的書畫技能和精深的國學文化,名譽三湘。1925年,娶妻范琦,又名曼華。後又娶朱琇瑩。1926年,北平私立民國大學中文系畢業,同年入黃埔軍校,並加入中國國民黨,長子澤孚生。抗日戰爭時期歷任陸軍第八十師團長、旅長、參謀長,陸軍新編第二十師副師長,先後參加了鄂西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和桂柳會戰等大大小小數百戰役。日本投降後隸屬國防部軍事情報局,歷任軍統局、保密局教官,組員、秘書、指導員、副組長、副站長、站長、處長、特派員等職。49年後跟隨蔣中正入臺,赴臺後一直致力於教育與國學傳播,對國學的傳承和維護不遺餘力。
為尋找劉孟梁的祖籍地,考慮到劉孟梁赴臺前的特殊身份,一生跌宕起伏,充滿傳奇色彩,漢壽縣委非常重視,縣委統戰部、縣臺辦一班人按照縣委領導要求迅速行動,從常德市臺辦、檔案局,到鄰近的益陽市臺辦,從漢壽檔案局、各鄉鎮輻射到鼎城區等歷史上屬於漢壽的附近地區,再到臺灣漢壽同鄉會全面查尋,查臺胞名冊、看縣誌;查黃埔同學名錄、訪境內名人老人,臺胞漢壽籍老兵侯玉成回憶曾經和漢壽老鄉劉孟梁在臺中是鄰居,但不知道是漢壽哪人。得到這個消息,我們馬上與漢壽劉姓大戶聯繫,通過軍山鋪、百祿橋、龍潭橋、蔣家嘴、太子廟、崔家橋、鴨子港等多個鄉鎮劉姓族譜進行查尋,並將情況及時與劉孟梁的孫女李曼華女士及家人溝通,李曼華女士又提供了依稀記得聽祖父説家鄉盛産竹子;與李女士的二哥核實漢壽相關地名,他二哥回憶起來在上個世紀六十年左右好象有一個做手藝的劉姓親人尋到過家裏,自稱是來自漢壽一個叫白路橋村的地方,那裏就是祖父劉孟梁的家鄉!
我們綜合分析漢壽只有一個百祿橋,白路橋是否是百祿橋的諧音呢?馬不停蹄,我們趕到該村裏一尋訪,老人有一些零星記憶,劉姓祖上是個書香門第,有一個親人,有説赴臺;有説戰死疆場;但一直下落不明,族譜上也沒有什麼資訊。還有一個人不相信親人會戰死疆場,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到處做手藝尋訪這個傳説赴臺的親人。李曼華女士知曉後非常高興,和家人溝通後基本認為祖父的家鄉就在這裡!
來到百祿橋村,看到屋後面滿山的竹子,李曼華女士與母親、姐姐高興又激動,聽到親人們滿口的南方話,李女士仿佛聽到了爺爺和父親曾多次用南方話交流的場景:爺爺!你離家一百多年,今天我們終於回來噠!(漢壽縣委統戰部 丁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