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常寧市羅橋鎮新屋袁家“字燈”傳承六百年

2017-02-10 09:2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2月10日常寧訊  近日,在常寧市羅橋鎮下衝村新屋袁家已經是張燈結綵、龍騰獅躍,村裏的男女老少齊齊出動,隆重舉行第三屆"常寧字燈"文化節。

  每逢春節,在湖南常寧城鄉,最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就是“耍燈”。耍燈又以“舞龍”、“舞獅“、“跑馬燈”為主。尤以羅橋鎮下衝村新屋袁家的“字燈”最為出色。這項被列入衡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常寧字燈”,洋溢著喜迎佳節的濃厚氛圍。

  新屋袁家“字燈”歷史悠久,相傳為袁姓先祖應明公所創,至今已600多年。文武之道,一張一弛。耍字燈亦文亦武,文為詩詞對聯牌匾,武若行軍打仗陣勢,以文喚武,以武彰文。諸如二十八字後行的“一字長蛇陣”、兩行工對的“二龍出水陣”,還有諸如三才陣、四門陣、八卦陣、連環陣、金龍咬尾陣等。這些布陣,體現出湖湘文化中“文人練兵”的傳統和習慣。

  清康熙年間,“字燈”由開基祖、袁氏第十二代永權公得以充實和發展,尤其是清咸豐及太平天國年間,第十六代袁繡山又對其表演形式進行了極大的豐富,字燈由原來的二十個字增加至現在的二十八個字,內容和表演方式也不斷地走向成熟和定型。

  村民代代相傳的“字燈”,則更能體現新屋袁家詩書傳家的古風,充分展示出風雅的意趣性。“天懸鏡映月華中,玉樹千枝花吐紅。鮮色物融春繡景,煙凝柳苑拂熏風”。

  這是二十八個字,也是一首詩。語言清新,意境深遠,讀後令人回味無窮。

  耍燈前,先做二十八個燈籠,正反兩面把字寫在燈籠上,每燈一字,兩側飾以花草蟲魚等,燈內可點燭,白天晚上可耍。選二十八個少年,穿著彩衣,扎著紅腰帶,每人舉一個燈。隨指揮者的“撿”字彩旗號令,隊列不斷變換,從中“撿”許多首五言、七言詩或對聯、牌匾出來。也可以把整首詩的字燈組成一個圓圈,意境也更融洽。只要是從這首詩中調取的詞句,可隨意組成對聯、牌匾、五言、七言詩。(台灣網、常寧市臺辦聯合報道)

[責任編輯:李瑞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