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支教老師

時間:2017-06-02 11:04   來源:台灣網

  有這樣一幅美麗的畫面時常跳動在我眼前…… 

  夕陽西下,一個偏遠山區小學操場上,一位年輕的男老師帶著一群孩子在做遊戲、打籃球、乒乓球和羽毛球,孩子們的笑聲飄蕩在校園裏。一位年輕的女教師被一群孩子圍著做手工、寫字、畫畫,講故事。 

  有家的孩子放學後都回家了,留下來的都是離家比較遠的或是留守子女,都是寄宿制學生。這兩個老師是一對夫妻,他們的名字叫:“支教老師” 

  男老師叫于小平,是重慶雲陽人,今年三十二歲,是學校體育老師,又是義務保育員。女老師是他的愛人伍輯燕,是重慶巫山人,小學四年級的班主任、語文老師,同時還教音樂、美術,偶爾也是心理諮詢師。他們兩口子從2014年來宜都紅軍小學支教,當時計劃支教時間為一年,可幹著幹著就是三年。三年來,他們每天與學生們吃住在一起,玩在一起,學習在一起,宛如一個幸福和諧的大家庭。 

  這裡的“支教”與普通的支教有所不同。他們是由我市一家臺資企業從廣東佛山總部派來的,他們的工資由臺資企業按月支付,沒有山區津貼、地方津貼等等,不需要地方政府和學校出資任何費用,純屬義務支教,緩解山區學校師資缺乏的問題。 

  他們有兩個可愛的女兒。從一生下來就跟著他們四處奔波,以校為家。大女兒在他們所支教的紅軍小學讀三年級,小女兒在附近的鎮集上幼兒園。兩個女兒活潑可愛,聰明伶俐,笑容始終挂在臉上。對爸爸媽媽非常有愛心,有時還給爸爸媽媽洗腳,有時候幫爸爸媽媽幹點家務活。 

  一家四口住著學校一間30平方米的單間。于老師説,學校對他們很好,剛來時,學校把最好的房間騰給他們住,學校老師們對他們非常關心,經常噓寒問暖,市鄉兩級領導也多次去學校關心他們。現在住的這30平方米房間還是他們找學校領導做工作要來的。學校老師本來就少,寄宿的孩子年齡小需要人照管,他們兩口子就承擔了保育員這份工作,搬到宿舍樓一樓靠近樓梯口的這一間屋子更便於管理住宿的孩子和做好保育工作。 

  這間房子簡單而不失溫暖。室內擺放著一張大床,伍老師兩口子帶著小女兒睡。一張一米寬的兩層小鐵床,下面大女兒睡,上面堆放著書籍和一些雜物。一張桌子既是辦公桌也供小孩子做作業。一個較陳舊的雙開門消毒冰櫃裏放著蔬菜和碗筷,還有一個小小的衛生間乾淨整潔,一家四口人吃、住、學都在這裡。小小的陋室收拾得整齊有序,簡單的墻面裝點得溫馨浪漫,有于老師自己的書法作品,還有女兒的手抄報、小畫報。 

  于老師白天是老師,晚上是保育員。早上6點開門,晚上11點以後才能入睡。每天放學後,于老師陪著寄宿的孩子們在操場上打球、下棋,做遊戲,教他們做作業。晚上就寢的鈴聲響了,于老師會挨個挨個的寢室檢查每一個學生就寢情況,等每一個學生等安睡後,他才能回到一樓休息。 

  伍老師把每一個孩子的生日都牢牢的記在心上,每到哪個孩子生日的時候,她會親自下一碗麵條陪孩子們一起吃,或是將這一個月過生日的孩子們聚在一起過個集體生日,孩子們圍在一起唱生日歌,吃壽面,過得非常開心,有時還同孩子的父母視頻通話聊天,讓孩子們看到千里之外的爸爸媽媽。孩子們親切地叫伍老師“伍媽媽”。“伍媽媽”像精心呵護自己的孩子一樣呵護著這群山區留守子女,讓他們感受到家的溫暖和父愛、母愛。她常説:“留守一片希望,共用一片藍天。” 

  學校有一片菜地,他們兩口子利用業餘時間侍弄小菜園子,一年四季有吃不完的蔬菜,既新鮮又環保,旺季的時候還可以供給學校食堂。有時候他們兩口子乾脆當起了大廚主動到食堂為孩子們做飯,一起享用自己的勞動成果。 

  他們以校為家。大多數時間都生活在學校裏,每逢兩個星期的雙休日,于老師開車帶領一家四口到市區逛逛,或帶女兒到公園玩,逛逛書店,開開眼界,接觸更多外面的世界。有時到附近的小山坡爬山,走走田間小道,讓小孩子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喜歡大自然。 

  于老師説:“宜都很美,發展很快,宜都人很親切,很想長期在這裡支教,這裡就是我們的家,我們也非常想在這裡安家,不知道公司如何安排,要是公司同意就好了,我們還是要聽公司的統一安排。” 

  原來,于老師他倆從2008年開始,總公司就安排他們在全國三個省份進行支教,並且都是條件比較艱苦的地區。先後在廣東湛江雷州題橋小學支教4年,在廣西河池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平末小學支教了3 年(于老師還在該校任校長一年),來宜都紅軍小學又有了3年。他們的足跡跑遍了幾個省份山山水水和青青校園,將愛心播撒在祖國的大江南北。他倆先後獲得了優秀班主任、優秀老師,並且多個研究課題在學校或者市裏獲獎。于老師的書法也曾經獲過書法比賽一等獎。 

  “暑假,你們可以回重慶老家休息吧?” 

  “那怎麼行,暑假我們要回廣東佛山公司總部上班,暑假期間在公司總部幼兒園上班,廠裏的工人特別辛苦,工作時間比較長,小孩子們都在廠辦幼兒園裏,我們回去了可以換換手,幫幫幼兒園的園丁,讓他們輕鬆一下。”伍老師愉快的説。 

  奉獻愛心也快樂了自己。“我們做的只是普普通通的工作,拿了這份工資就要認真把這份工作做好,服從安排,把職責範圍內的事做好,對得起公司和周董對我們的關心和信任,我們覺得這份工作非常有意義,每天和孩子們生活在一起很開心。”伍老帥自豪地説。 

  社會對教師職業的認知已發生變化,由於待遇、晉陞空間等現實問題,教師對很多人來説已不再是一個特別吸引人的職業,尤其是在農村地區,教育資源不平等,有些山區學校特別缺少年輕教師,學校缺乏青春活力。青年教師大多耐不住寂寞,有的條件太艱苦,時間久了很難堅持下去。上跑學的現象比較多,早去晚歸,真正能把學校當家的已經不是很多了。能夠安靜的潛心在山區教學的年輕老師還真難找。 

  伍老師于老師,兩個外籍老師能以校為家,堅持多年從事山區支教,值得驕傲。他們把這簡單枯燥的支教生活過得充實、快樂而有意義。用他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感染著身邊的人,溫暖著身邊的人。 

  支教不只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改變的力量。他們在支教的道路上走了9年,還想一直走下去。 

  孩子們不需要憐憫,他們需要的是陪伴,是有尊嚴地生活 ,有一份真正的愛去關愛他們,伍老師這樣最美麗的支教老師用他們的愛心打開了一扇扇幼小心窗,讓孩子的內心更明亮。(台灣網湖北省宜都市臺辦通訊員楊玉紅) 

分享到:
編輯:李瑞艷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