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同胞在湖北宜城品嘗美食文化的故事:文化的認同

時間:2016-10-18 13:21   來源:台灣網

  因為湖北宜城是著名抗日愛國將領張自忠將軍殉國地的緣故,改革開放後,不斷有臺灣同胞組團或舉家慕名來到宜城,在參觀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和殉國處紀念園的同時,也對宜城的美食文化産生了同根同族的自然認同感。這種認同表現在餐桌上賓主之間的談笑,來源於宜城豐富的美食文化,而這些歷史文化正在被兩岸民眾演繹成一個個精彩的現代故事。

  故事之一:“盤鱔”應該這樣吃

  臺灣的江先生是一名學者,也是一名成功的企業家。今年七月,江先生帶兩名助手到宜城考察投資項目,受到了宜城市臺辦的熱情接待。席前,賓主的交談自然涉及到了張自忠、楚國和宋玉。因為江先生在這之前已通過媒體或同鄉對宜城有過大致的了解,他知道宜城是張自忠將軍的殉國地,是楚國故都和宋玉故里,也知道宜城建有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和殉國處紀念園,對楚國先進的絲織刺繡、青銅冶煉,以及宋玉的文學貢獻也都略知二三。

  席間,江先生和助手自然被熱情的主人安排于上席就坐。服務生端上火鍋,再點燃爐火,賓主雙雙的話題也就轉入了宜城的待客之道和美食文化。對於宜城待客和用火給主菜加熱的方式,江先生並沒感到和臺灣有多大差別,但接下來的一道菜卻引起了江先生和兩名助手的極大興趣。主人介紹説:這是宜城的一道特色小吃,叫盤鱔,相傳其做法源自楚國。據《宜城市誌》記載:某天中午,楚莊王巡訪到一個名叫甄三的家裏,這讓甄三夫婦既高興,也為拿什麼招待大王而犯愁。情急之下,甄三老婆誤將小半桶活的小豇豆鱔魚倒進了滾燙的熱水鍋裏。甄三見狀,乾脆錯打錯處來,他快速從熱水中撈起鱔魚、洗去粘液、倒入油鍋,再加入辣椒、八角、花椒和蔥薑蒜等爆炒。不料,歪打正著,條條小鱔曲卷疊盤如龍,油黃鮮酥如蔥,其顏色、形狀和味道都得到了莊王的大加讚賞,並賜名為“盤龍鱔”。但不知是在哪朝哪代,是哪個皇帝忌諱“盤龍鱔”的“龍”字,便一道聖旨把“盤龍鱔”改成了“盤鱔”,且一直傳到現在。

  厚重的歷史文化即刻將江先生帶入了鼎盛時期的楚國,他即興夾起一根盤鱔風趣地對賓主們説:“莊王問鼎中原,我們問鱔宜城如何?”但就在江先生欲將盤鱔放入口中品嘗時卻被主人立馬叫停。“盤鱔應該這樣吃”,主人邊做示範邊介紹説,“筷子夾住頭,用牙咬斷骨;從上往下拽,內臟已不在;肉帶骨頭嚼,……”還不等主人説完,江先生風趣地補上一句“莊王也叫絕”。又一陣大笑之後,江先生及兩個助手口中唸唸有詞,逐個動作地完成對盤鱔的分解和品嘗,雖然動作不及主人那麼嫺熟,但都有信心學會並向臺灣老鄉推廣這道具有文化底蘊的特色小吃。

  席後,江先生及助手一邊緩步離開餐廳,一邊還認真地重復著吃盤鱔的四句訣,記得是那樣的認真,笑得是那樣的開心。

  故事之二:“燒乳鴿”的發明人是宋玉

  去年的金秋十月,臺灣高校專家學者參訪團慕名到宜城觀光考察,其目的除參觀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和將軍殉國處紀念園外,主要是對楚文化和宋玉進行實地探究,因為宜城是楚國故都和宋玉故里,這是到訪的臺灣專家學者們都事先做了功課的。

  臺灣專家學者的到訪,自然有當地相關人員的相伴,賓主圍繞楚國建都遷都、青銅冶煉、絲織刺繡和宋玉的文學貢獻等,談得是那樣的投機和投緣。中午飯前好不容易才有了片刻休息,但隨著服務生端上桌的一道菜立馬又把大夥的思維聚焦到了宋玉。這道菜看色澤,油黃髮亮;聽聲音,還有油炸的啪啪響聲;夾一塊放入口中,還真有肉質細嫩、余香無窮的味道。服務生介紹説:這道菜是宜城名菜,叫燒乳鴿,它的發明人是楚國辭賦大家宋玉。説者輕鬆,聽者驚訝:一盤菜能和幾千年前的賦體文學開山鼻祖宋玉扯上關係嗎?當年,宋玉就出生在我們現在的位置往南1.5公里處的臘樹園村,同桌的“宜城市宋玉研究會”的一名老者解釋説,據《宜城市誌》記載,宋玉發明這道菜純屬偶然。某天,宋家貴客光臨,宋母差宋玉到鴿籠抓鴿,年幼的宋玉沒能抓到成年鴿子,而是把抓到的幾隻乳鴿交給了宋母。宋母無奈,只好按兒子的説法把乳鴿收拾乾淨,再加佐料用油紅燒。就這樣,一道楚地名菜誕生了,並且一直傳到了現在。

  品嘗宋玉菜,何不再用宋玉賦來助酒興?一位學者索性舉起酒杯,邊晃動邊念起了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賦》:“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國,楚國之麗者莫若臣裏,臣裏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還沒等這位學者念完,大家你一句,他一句,不一會兒,一篇完整的賦體文學便躍然桌上。隨後的話題自然就談到了宋玉的其他作品、人生和結局,就在賓主邊飲酒邊填詞的不經意間,一首《滿庭芳?臘樹園①情思》竟然一氣呵成:“東墻②憑欄,婆沙柳伴,鄰家屈宋③把酒。倚天劍④高,難攬嫦娥袖。雖有諷諫之妙,筆婉轉,付與悲秋⑤。舌如簧,毳末蔑小⑥,巫山夢⑦不久。流放,下揚州,落葉歸根,褒貶未有。縱辭賦鼻祖,不改種收。屈如弦宋似弓⑧,終落得,空手西遊。歲月悠,蒼天有淚,孤墳⑨競風流”。

  故事之三:伍子胥與“幹炸仔雞”

  今年七月,臺灣村(裏)長參訪團到宜城參觀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和殉國處紀念園時,除對紀念館和紀念園的規模感到驚訝外,再就是在飯桌上對宜城的一道名菜來歷産生了強烈的好奇心。

  這道菜名叫“幹炸仔雞”,在宜城傳承也快有三千年的歷史了,給它命名的人是楚國大夫伍奢次子伍子胥。當地人向臺灣客人介紹説,《宜城市誌》對這道菜的來歷是這樣記述的:春秋時期,伍子胥父親和哥哥遭人誣陷被楚平王殺害。外遊才歸的伍子胥一聽到這個消息,立馬渡江東逃至流水鎮南的一個渡口時,遇到一名正在江邊洗衣服的浣紗女。浣紗女在得知伍子胥的情況後,立即宰殺了僅有的一隻小筍雞,並有悖常理地加入幹辣椒、生薑等佐料和少許花生米一起幹炸,一會屋內香味撲鼻。急於逃命的伍子胥來不及品嘗,包起滾燙的仔雞欲逃時一再叮囑不要洩露他的行蹤。浣紗女為表忠心,抱石投江自盡,伍子胥對江跪地三拜後逃到了吳國,並受到重用。後來,伍子胥率吳軍大敗楚軍,先是花重金在浣紗女投江的地方建鐵汁墳,再叫士兵以當年浣紗女的做法炸仔雞。果然,用這種方法幹炸的仔雞觀之金黃油亮;食之酥脆爽香。當士兵們問及這道菜叫啥名時,伍子胥愧疚地説:此菜為我而做,浣紗女也為我而死,縱然油炸我伍子胥也不能贖我心頭之愧,以後這個地方就叫浣紗嘴,此菜名就叫“幹炸子胥雞”。後來,人們為了説得順口,就把“幹炸子胥雞”説成了“幹炸仔雞”。

  那我們現在能看到浣紗嘴、鐵汁墳嗎?能看到與伍子胥有關的拖鍬溝和鞭屍臺嗎?面對臺灣客人一連串的提問,主人繼續介紹説:浣紗嘴就在本地流水鎮境內的漢江左岸,但直到現在還沒人真正見到過鐵汁墳;拖鍬溝即秦滅楚的白起渠,就是現在還在使用的百里長渠,鞭屍臺是伍子胥鞭打楚平王屍體的地方,都在本地的鄭集鎮境內留有遺跡。聽完主人的介紹,臺灣客人們幾乎同時把目光投向他們的領隊,領隊也似乎更理解大夥的好奇心,但不得不用《日程安排表》在大家面前晃了晃,惋惜地説:這次不行,下次一定!

  並非尾聲 故事説到這,不由得讓我再次想起了臺灣臺北市的余大凱老先生,他已經6次回宜城鄭集鎮的璞河社區探親,也6次把家鄉的蓮藕帶回臺灣與朋友分享。是的,大陸與臺灣僅隔一灣淺淺的海灘,我在這頭,你在那頭,但一旦相聚就會有講不完的故事,敘不完的鄉愁,這也許就是余大凱老先生所理解的“藕斷絲連”吧!(宜城市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 申永江)

註釋: ①、臘樹園:位於宜城鄢城辦事處臘樹村,園內有宋玉宅和宋玉墓

  ②、東墻:即宋玉《登徒子好色賦》中宋玉鄰居家的女子,《賦》中叫“東家之子”,後被文人演繹叫“宋玉東墻”

  ③、屈宋:劉勰《文心雕龍》首次將屈原和宋玉並稱屈宋

  ④、倚天劍:見宋玉《大言賦》“長劍耿耿倚天外”

  ⑤、悲秋:見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

  ⑥、毳末蔑小:見宋玉《小言賦》“纖于毳末之微蔑,陋于茸毛之方生”

  ⑦、巫山夢:見宋玉《高唐賦》

  ⑧、弦、弓:兩種不同的進諫方式,弦為直諫,弓為曲諫

  ⑨、孤墳:指臘樹園裏的宋玉墓

分享到:
編輯:李瑞艷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