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真誠打動人心 湖北殘障人士臺灣演出傳真情

2017-11-22 16:07: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妹娃要過河,哪個來推我嘛?”湖北省殘疾人藝術團近日在臺北演出,身障演員馬伶在臺上清唱,臺下人人響應“我來推你嘛!”雖然湖北話學得荒腔走板,但真誠、熱情的氣氛洋溢全場。

  成立於1993年的湖北省殘疾人藝術團實力不俗,曾培養了邰麗華等優秀的演員。此次名為“荊風楚韻”的一台節目在臺公益演出,開場就是伴隨邰麗華成名的舞蹈精品《千手觀音》。舞臺前側兩位老師的“手令”提示著觀眾這些都是聽不到旋律的演員,但舞臺上呈現的藝術水準不打折扣。精準的團體造型、曼妙的舉手抬足、投入的面目表情,完全以藝術打動觀眾。每個造型完成的瞬間都有掌聲,傳遞著臺北觀眾對這些聽障演員們的深深讚美。

  整場演出沒有無謂的豪華包裝,也沒有媚俗討巧的橋段,反而凸顯了表演者的藝術功力和湖北的文化底蘊,引起觀者的感動與求知興趣。黃梅戲《女駙馬》選段彰顯湖北是黃梅戲的誕生地,樂舞《長恨歌》融入了漢劇的音樂元素強調荊風楚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25首優秀民歌的《龍船調》無伴奏演唱更顯樸實真摯,舞蹈《哎呀,我的哥》呈現湖北土家族青年的敢愛敢恨,舞蹈《漁戀》的姑娘身著魚尾魚鰭的紗裙一齣場便有喝彩聲。不用任何語言註釋,當四位身障男士用四聲部演唱《外婆的澎湖灣》,觀眾自始至終擊掌應和;當同為視障的臺灣歌手徐承邦和湖北歌手程前攜手同唱《你是我的眼》,臺上、臺下,湖北、臺灣的情感走近、交融在一起。對藝術的愛、對生命的愛人所共有,是心與心之間的“通關密語”,能融化差異誤解,讓彼此理解尊重。

  這場公益演出不僅用舞蹈、歌曲、器樂、戲曲展示“荊風楚韻”,不僅讓演員以才藝展示自己的自尊自強,還穿插了精心製作的短片,介紹演員的日常生活、湖北的風光人文和湖北普通百姓對臺灣的印象,顯示這臺演出製作的努力和用心。

  兩岸交流不在排場規格,真誠真實才有迴響。短片播出時觀眾的安靜、掌聲、笑聲都體現了真誠的魅力。短片介紹演出《長恨歌》的笛子演奏者張琪慧3歲失去雙腿,兩手撐著板凳上下樓梯堅持學習,以第一名的成績成為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專業碩士生。當短片中出現張琪慧在大學校門口的照片時,全場報以長久的掌聲,有觀眾高舉雙手比出愛心,由衷為張琪慧高興。短片介紹唐氏綜合徵樂隊指揮舟舟時,主持人問曾到過臺灣的舟舟“對臺灣有何印象”時,舟舟搖頭,觀眾報以會心理解的笑聲。但當舟舟出現在舞臺上,他專業的指揮動作和與觀眾的俏皮互動,讓觀眾更加喜愛這個特殊的指揮,賣力應和他示意臺下擊掌的手勢。

  短片中,《千手觀音》的聽障演員,現身各自家鄉的畫面中,比著手語,介紹黃鶴樓、首義廣場、東湖綠道、三峽大壩、武當山、襄陽古城,就像鄰家女孩子當嚮導,把觀眾自然帶進她們的家鄉。短片中流動著鄂西山川、江漢平原、都市武漢的風貌和屈原、孟浩然故里的畫面,把觀眾的視野從舞臺擴大到湖北的山水人文。特別打動人的是,短片記錄了在湖北隨機採訪的路人對臺灣的印象和祝福,言語樸素生動,感情自然真實。一個小夥子説“最想吃臺灣的速食麵”,引起全場大笑。一位阿姨説:“我有親戚在臺灣的,我祝臺灣人生活得越來越好。”一位晨練的大爺連聲説:“祝你們到臺灣演出成功!”一對情侶説:“對臺灣的印像是臺灣很乾淨。”這些友好的心意令全場笑意盈盈。

  這場演出在花蓮、臺北、苗栗共演出3場。演出團在臺期間還參訪台灣啟聰學校、新北市社會公益服務協會等。湖北省殘疾人聯合會副理事長朱志斌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們與臺灣同業的交流已經有10年了,每年都會有互訪,在殘疾人康復、教育等領域互動頻繁,找到很多學習和合作的契合點。”

  當演出的謝幕曲《相親相愛一家人》響起,當觀眾擁向臺前與演員合影,當全場掌聲邀請臺上的兩岸演員再唱一遍《相親相愛一家人》,“兩岸一家親”的情感最自然和真實地激發出來……

  本報記者 陳曉星 馮學知 (本報臺北電)

[責任編輯:趙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