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黃梅調”唱響海峽兩岸 《李時珍》亮相寶島臺灣

2017-06-29 13:2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6月29日訊 “問世間,有什麼功名,勝得過起死回生;問天地,有什麼詩文,美得過妙手回春……”6月13日晚,大型原創古裝黃梅戲《李時珍》在臺灣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與臺灣同胞見面,這是黃岡市繼黃梅戲《東坡》《傳燈》在臺灣引起強烈反響之後,該市精心組織的又一次文化交流活動。

  應臺灣客家演藝文化協會、臺灣中華經濟文化交流協會的邀請,6月10日至17日,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陳繼平率湖北省黃梅戲劇院大型古裝黃梅戲《李時珍》劇組一行63人,分別在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桃園市中壢藝術館音樂廳、新北市市民廣場舉辦了三場公演,演出現場氣氛融洽,掌聲熱烈。4000多名臺灣觀眾不僅為黃梅戲的優雅唱腔所折服,更被李時珍勤研本草、治病救人的大愛精神所感動。

  六月的臺灣,空氣裏瀰漫著炎熱,就跟戲迷的熱情一樣。演出團隊到達臺灣桃園機場時,就收到了鮮花,有戲迷拉著《李時珍》的宣傳海報等候我們。湖北省黃岡市又一次送黃梅戲到臺灣的消息早早地就在臺灣傳開了,讓人不禁想起2015年黃梅戲《東坡》《傳燈》在臺灣演出時的盛況。接機的戲迷説,黃梅戲他們聽説過,也曾在電視上看過片段,真正在現場欣賞原汁原味的整場黃梅戲,就是從《東坡》開始,接著《傳燈》又讓他們過足了癮,當得知《李時珍》要來臺演出,他們的心裏就一直充斥著濃烈的期待。

  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是全臺灣一流的劇場,首場演出就定在這個劇場。這個劇場裏,還流傳著《東坡》和《傳燈》的點點滴滴,而《李時珍》的到來,讓沉寂已久的劇場熱鬧起來。此時的臺灣,梅雨季節剛開始,苗栗上空黑雲壓城,一副暴風雨即將來臨的模樣。演出開始前的一個小時,劇場近兩千個座位早早地被戲迷填充得滿滿噹噹,一些志願者忙上忙下地做著各種服務工作,還有一些戲迷因為一票難求而在門口徘徊,當然也不乏求檢票人員網開一面的,這所有的一切,只為聆聽那盼望已久的黃梅調。

  黃岡與苗栗的友好互動由來已久,首場演出定在苗栗縣也是其縣長徐昌耀先生一再要求的。演出前,陳繼平一行與苗栗縣副縣長鄧桂菊進行了會談,鄧桂菊受苗栗縣縣長徐昌耀委託,表達了縣長本人未能親自參加演出活動的遺憾,並代表縣長對交流演出團隊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陳繼平轉達了黃岡人民對臺灣同胞的問候,介紹了黃岡文化特色和發展現狀。面對著熱情的觀眾,陳繼平指出,海峽兩岸同宗同源,同文同種,黃岡既是李時珍的故鄉,也是黃梅戲的娘家,無論是黃岡還是臺灣,李時珍中醫藥文化、黃梅戲文化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土壤和情感基礎,已經融入兩地民眾的血脈中,成為兩岸交流的重要橋梁和紐帶。2018年是李時珍誕辰500週年,開展本次演出交流,目的是以此為契機,凝聚兩岸同胞的智慧和力量,宣傳和推介李時珍中醫藥文化的深刻內涵和實踐價值,進一步加強兩岸中醫藥文化與産業交流合作,讓中醫藥文化更加發揚光大,讓中醫藥産業更加發展壯大,更好地造福海峽兩岸同胞和全世界人類的健康。

  黃志雄表示,這樣的演出交流活動有利於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有利於加深兩岸同胞的感情,有利於豐富臺灣人民的精神生活,希望今後更多地開展類似的交流活動。

  黃梅戲《李時珍》在臺展演,向臺灣觀眾展現了李時珍醫藥文化和黃梅戲文化的獨特魅力,有力地宣傳推介了黃岡,增進了海峽兩岸感情,使寶島臺灣颳起一股黃梅戲和李時珍文化季風。聯合報、中國時報、兩岸時報、華語音樂新聞等媒體紛紛聚焦,爭相報道。

  苗栗縣的首場演出讓人記憶猶新,偌大的劇場,除了舞臺上的演唱和舞臺下時而爆發的熱烈掌聲,觀眾席裏硬是聽不到一點聲音,也不見有人來回走動,他們好像都被綁在了座位上,空氣仿佛凝固了。當演出結束時,觀眾們不是急著散場,而是邊鼓掌邊往臺前涌動,主演張輝和謝思琴成了焦點,握手、合影、交談,讓演員們應接不暇。在很多臺灣觀眾心中,張輝是他們的老朋友了,臺灣客家文化演藝協會前理事長李康雷向觀眾介紹張輝時説:“我與張輝先生認識十幾年了,當年我認識他的時候,他還是個小生。而現在……”説到這裡,李康雷頓了頓,又接著説道:“他還是個小生。”幽默的表述讓觀眾們不由自主地笑了起來。

  本以為演出結束了,一切又將重歸於平靜,不留痕跡。然而,並沒有。或許,黃梅戲在臺灣同胞心頭激起的漣漪將成為一種永恒。苗栗縣演出後的第二天,交流團隊應邀考察苗栗客家文化園,一行人在園區碰到一位在這裡做義工的手工達人,事後得知她叫王德蕓。她的職責是輔導兒童摺紙,擔任她所在館區的解説員。見到我們時,她就興奮地驚叫起來:“你們不是昨晚演出的朋友們嗎?”然後介紹説,在苗栗縣的演出過程中,她在現場做義工,為演出活動和觀眾提供志願服務,一大早才從十幾裏外趕到這裡來的。自從看了《東坡》之後,王德蕓就成了一名黃梅戲迷,得知《李時珍》要來苗栗演出,她騎著摩托車穿梭于大街小巷作宣傳。她還説,下次如果我們再來演黃梅戲,她一定會把志願服務做得更好,最後她要跟我們合影留念。照片中的她,幸福的笑容定格在臉上。

  桃園市的那場演出結束後,觀眾涌到舞臺上,將主演張輝和謝思琴圍得水泄不通,一位90多歲的老人也意猶未盡,由他60多歲的兒子攙扶著,顫顫巍巍地走上臺去,找到工作人員説想跟兩位演員合影,最後在工作人員的倡議下,熱情的戲迷自覺給這位高齡戲迷讓出了合影的“綠色通道”。

  連綿不斷的梅雨讓臺灣變得沉靜了不少,澆滅了平日的熙熙攘攘,卻沒有澆滅戲迷的執著和熱情,更沒有澆滅他們對於傳統文化藝術的敬畏和喜愛。最後一場演出在新北市市民廣場舉行,因為是室外,從早下到晚的大雨讓我們憂心不已,就怕臺上演得熱火朝天,臺下觀眾卻寥寥無幾。最後的事實證明我們的擔心是多餘的。演出前一個月,新北市政府在新北市中心三條主幹道的路燈上懸挂了大量的刀旗廣告,黃梅戲《李時珍》將在新北演出的消息成為市民熱議的話題。瓢潑大雨絲毫不能阻擋戲迷的腳步,千余名觀眾擠在承辦方搭起的棚子裏或鼓掌、或喝彩、或流淚。也許是觀眾的熱情和演員精湛的表演感動了上蒼,從演出正式開始到完全結束,雨勢收斂了兩個多小時。張紅梅是團風縣淋山河人,她是一位嫁到臺灣的“大陸新娘”,定居臺北的她專程趕到新北觀看家鄉的黃梅戲,演出過程中,最吃虧的可能就是她隨身攜帶的紙巾了,因為裏面浸潤她太多的淚水。她告訴我們,她本來是個堅強的女人,平時不會輕易哭泣,但聽到娘家熟悉的黃梅戲時,看到李時珍為寫《本草綱目》嘔心瀝血的事跡時,眼淚就氾濫了。張紅霞最後説,眼淚的背後,可能就是一种家國情懷。

  喚起觀眾內心深處的家國情懷,應該是我們此行的最大意義。(台灣網湖北省黃岡市臺辦通訊員 柳長青 羅偉 徐列星)

[責任編輯:馬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