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武漢臺胞:想做自己品牌的臺灣特産

2016-08-26 08:5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8月26日武漢訊 扎小辮、帶黑框眼鏡,眼前的盛尤錦很潮很酷,難以將他與“商貿公司老總”這一頭銜結合起來;談起工作,談到公司未來發展,這個年輕的臺灣男生立馬一本正經,講起來頭頭是道,激動時眼神裏閃著光。他説,跑過很多城市,還是最喜歡武漢,這裡,有自己的“根”。

  眷村長大的叛逆青年

  “我十歲那年就來過武漢。”盛尤錦的成長經歷有些特殊:祖籍湖北麻城,父親是國民黨官員,1949年前,父親帶著家人去了臺灣。1982年出生在臺灣桃園縣龍潭鄉的他,自幼在眷村長大。

  盛尤錦説,仿佛冥冥之中和武漢有某種緣分,小時候在眷村,自己念的學校就叫“武漢小學”。當時的“武漢”二字,對年少的他來説,更多的是一個地名,沒有太多概念。

  1992年,盛尤錦第一次隨父母回鄉探親。講述時,他還非常清晰地記得那一天的場景:一家人淩晨4時從臺北出發,經香港轉機,飛抵武漢南湖機場,稍作休整後,再轉大巴、麻木,直到晚上9時30分,到達老家——麻城市中館驛鎮彭畈村。

  “那時候的武漢跟現在太不一樣了,”盛尤錦回憶,當時武漢人生活還不富裕,街上車不算多,“武廣”“江漢路”等商圈也沒有完全形成。那一次,盛尤錦去了黃鶴樓,逛了東湖,留下了自己對武漢的“第一印象”。

  自此,年少的他又跟隨父母回鄉探親若干次,直至後來在臺灣唸書、服役、畢業、工作。

  “在臺灣,各行各業我幾乎都做過。”盛尤錦説,自己畢業後一直在“混社會”,雖然肯吃苦、有闖勁,但似乎總是缺了點運氣。2006年左右,盛尤錦發現,自己正在做的手機配件行業在臺灣市場越來越小,賺錢越來越難,在朋友的鼓勵下,他來到了武漢。

  選擇武漢安家立業

  剛來武漢時,盛尤錦學過針灸、做過網管……慢慢地,他認識越來越多的武漢朋友,不少人開始在創業方面給他幫助和指導。去年,他成立武漢竹海道商貿有限公司,從事臺灣特産品牌等貿易經紀與代理。

  談到公司目前的發展,盛尤錦説,自己是一個“愚鈍”的人,創業要一步步地走,目前,公司發展還不錯,在武漢有兩個倉庫,員工從最初的不到10人發展到現在的20余人,業務上也開始與大潤發、黃則和、中糧、梁子湖等大企業合作。今年中秋前,公司與廈門知名廠商黃則和推出聯名品牌月餅,訂單情況良好。

  “公司以後的發展還是會立足武漢。”盛尤錦説,自己也去過大陸不少城市,都不如武漢讓自己感到親切和熟悉,武漢日新月異的變化和發展,也讓他很有信心,捕捉到商機無限。今後,想把自己的品牌進一步發展壯大,利用大數據分析,精準定位市場。

  盛尤錦説,以前覺得飲食不習慣,現在不僅愛吃湖北菜,很多朋友還説,聽口音完全不知道他是臺灣人。

  性格活潑的他,在武漢結識了不少好朋友,對這個城市的喜愛也愈發增長。盛尤錦説,最開始覺得武漢人很兇,熟識了才發現,“兇”其實是潑辣和爽快。

  如今,住在閱馬場附近的他,每天都要經過黃鶴樓到達公司,小時候當做景點仰望的建築,現在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組成。今年10月,盛尤錦還將和女友在漢完婚,女友也是湖北人,兩人的相識,源自另一位在漢臺商的牽線搭橋。他打趣,結了婚,自己就真正安家立業都在武漢了。(台灣網湖北省武漢市通訊員 鄭汝可 方倩)

[責任編輯:馬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