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3名抗戰老兵接受新華網專訪:不能忘懷犧牲的兄弟

2015-06-05 08:18: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圖為:抗戰老兵——張鈞壽。新華網 金威 攝

   抗戰老兵張鈞壽今年86歲,13歲就參軍了,在部隊是個勤務兵,屬於後來任湖北省長張體學的部隊。

   新華網紅安6月4日電(曾偉龍) 為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新華網湖北頻道推出《尋訪湖北抗戰老兵》採訪活動。根據民政部門提供的一份證明,記者了解到紅安杏花鄉的吳欽發、耿顯金,八里灣鎮的張均壽、劉紹軍、彭定友等5位老人參加過抗日戰爭,目前健在。5月21日,採訪團一行10人從武漢來到尋訪抗戰老兵第一站——湖北紅安,採訪到了張均壽、劉紹軍、耿顯金3位抗戰老兵。

   老兵拄著拐杖徒步10幾裏路去鎮上買藥

   21日,採訪團一行來到革命老區紅安八里灣鎮的小村莊。原計劃是開車前往,後來聽説離老兵家有一段路在修,車輛無法抵達,眾人下車步行一公里。

   在老兵張均壽所在的村口,有一口不大不小的池塘,池塘邊上有一棵老楓樹,葉子特別的青翠和茂密。遠處的紅磚黑瓦房倒映在泛黃的水裏,就像一張泛黃的宣紙,被歲月染了色,變得有些暗黃。

   沿著池塘邊的一條小路,採訪團一行走進一個院子,徑直來到老兵的家裏。

   “你們來的不是時候,老人家這會去鎮上了!”“他什麼時候走的?”“一大早就出去了。”“一個人去的?”“嗯,拄著拐杖走路去的。”眾人在張均壽兒媳彭春榮的招呼下走進了老人的家。

   走近一看,老兵家裏的東西雜亂無章,沒有一件像樣的傢具,放眼望去全是灰色的物品,墻上貼了一張全家福是唯一有點色彩的地方,但時間久遠,也有些褪色。挂在墻上的老日曆,顯示時間是5月19日,估計忘記了還沒來得及翻頁。

   老人的房子是土坯房,白色的石灰有的已經脫落,露出一個個窟窿。廚房靠近大堂的前左側,裏面是一個煙囪灶臺,灶臺後面堆放了些柴火,靠門的位置有個水缸,極像記者老家八十年代的老房子。

   老兵的兒媳彭春榮告訴記者,老人近來腸胃有些不適,今早一個人就去鎮上買藥了。其實來尋訪之前,訪團已經提前一天和當地民政部門聯繫好了,不料還是撲了空。

   後來才得知,他家到現在沒有安裝電話,更沒有移動通訊設備可聯繫,所以當天過來的時候他臨時出去了也不知道。

   “老兵回來了!”正當大家帶著失望準備離開的時候,外面傳來一個好消息。

   這時,在村口的不遠處,有位衣著樸素的老人,拄著拐杖,走路蹣跚,正一步一步吃力地往村裏走。

   “他就是你們要找的老兵!”住在村口的鄰里張文化提醒道。

   看到老人回來,大家剛才有些失落的心一下子又興奮起來了,有的人小跑到村口的老楓樹下攙扶老兵往回走。

   “剛才買藥去了!”老人一下看到這麼多陌生面孔出現在村口等他一個人,顯得有些拘束,笑起來也有些靦腆。

   “老爺爺,你身體還滿硬朗的,還一個人走路去鎮上買藥?”有年輕人關切地問。

   “什麼?”可能年紀大了,他有些耳背。一位當地人跟老人重復了一遍他才聽清。老人樂呵呵地説:“還行吧,走路去鎮上是沒問題,去年我在家還種地了呢!”

   在他門口的柿子樹下,一條棕色的黃狗懶洋洋地趴在地上。老人坐在竹椅上跟我們講起他的一些故事。他説自己今年86歲了,在部隊是個勤務兵,屬於後來任湖北省長張體學的部隊。

   他説,自己13歲就參軍了,在部隊主要做軍衣,退伍後回老家種地了,清貧的過了一輩子。“去年的一場大火,還把老房子全燒光了。”

   “年紀這麼大,老兵還柱著拐杖徒步十幾裏的路去買藥。”隨行的企業家劉方紅看到老兵的現狀很受感觸。他説,老兵這麼獨立,生活如此清苦還不依靠政府,真的很不容易。作為企業,可以為他們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情。下一步,他們準備對老兵的日常生活進行幫扶,給他們的晚年多一些照料。

  1234下一頁 1234下一頁

[責任編輯: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