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黃陂百歲臺胞春節不忘捐資助學

2015-03-03 16:54:00
來源:長江網
字號

  一

  羊年春節,定居臺北的陳世清老人已經98歲高齡了。

  因年事已高,平日裏老人大半時間都只能臥床休息或坐輪椅兜風。他的反應開始遲緩,甚至也開始逐漸遺忘往事,但有一件事他卻一直記著——當在武漢的孫子陳永明春節給他電話拜年時,他囑咐孫子要辦好自己在十年前寫下的《志願書》中交代的助學事。

  據武漢市黃陂區臺聯會相關負責人介紹,陳世清,字吉輝,1918年生於今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王家河街道陳家畈。陳家本係書香世家,無奈戰亂頻仍,陳氏家道中落,無法度日。陳世清16歲時被迫輟學,在外打工。1949年春,31歲的陳世清迫於生計,輾轉流離,最後跟隨老闆到了臺灣。從此,與妻子天各一方。

  二

  陳世清這一別,便是三十年。他在臺灣棄商從工,從頭學起,與同鄉在前輩的塑膠製品作坊負責經營,因順應時代需求加上大家的齊心協力,經過眾多磨難和艱苦經營的階段後,開始慢慢成長髮展,這個作坊後來發展到有八百多人的工廠。

  在臺灣打拼了近十年後,陳世清已意識到,可能再難回歸故土。於是他在多位同鄉的建議下,重新組成了家庭。不過,他仍然清楚記得,在海峽彼岸的千公里之外的老家黃陂還有一個家,但他與那個家之間,卻隔著個怎麼也跨不過去的滔滔海峽。

  在他離開大陸的年代,在臺灣的黃陂人四處打聽著同鄉消息,大家不僅相互聯絡,也想方設法地與大陸聯繫。

  因常與日本商人做生意,陳世清為自己弄到個日本華僑的身份。1982年,他終於以此身份返鄉尋根謁祖。兩岸解凍後,多次返鄉考察,為家鄉賑災、助學、辦實事。

  三

  陳世清每隔四五年便在清明節回黃陂鄉下掃墓祭祖。那時起,他就開始資助當地貧困學生。

  陳世清十分重視家庭子女的教育,在臺灣,正是他的言傳身教,子女均學有所成,其中兩個女兒獲得留美碩士。對於大陸的孫子,他不是利用返鄉的機會給孫子講述“孫敬頭懸梁、蘇秦錐刺股”等古今刻苦學習的故事,就是鴻雁傳書,教育後代勤學好問。

  在海峽兩岸尚未解凍時,兩岸書信不通,陳世清就通過日本友人轉發到老家,用書信的形式教育幼小的孫子好好學習。孫子陳永明至今還保存著多封爺爺的親筆信。其中有一封是自己1995年讀高中時,爺爺寄來的家書。信中説:

  永明吾孫:

  我在六月份寄一封信到縣一中校內,只望你在暑假期間留校內補習功課,以後接你爸爸來信才知道你們都回故鄉度假,現在你是高二學生,我喜歡看書,看到有好的文章,我會留心寄給你參考用。這篇《讀書的方法》內容很好,盼望你多多看看,有不懂的去請教老師。

  爺爺 世清 字

  老家的四個孫子、孫女不負爺爺的期望,均是大中專畢業。其中陳永明江漢大學畢業後,從事服裝模具業。

  四

  早在1994年,臺灣廣告鼻祖、著名報人、臺北市黃陂同鄉會理事長張我風,與時任黃陂臺胞臺屬聯誼會負責人商定,決定以常態化形式在黃陂一中設立旅臺黃陂同鄉會獎(助)學金。陳世清獲悉後,率先慷慨捐資。

  黃陂學子在包括陳世清在內的一批熱心人士的感召下,升學率不斷提高,尤其是進入北大、清華等名牌大學的人數不斷增加,陳世清更是興奮不已。為了把捐助學子的善舉讓子子孫孫一直延續下去,陳世清于2005年5月30日,立下了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遺囑”助學書。因一位好友覺得“遺囑”兩字不妥,後便改稱“志願書”。陳老也覺得無不可,志願書比遺囑更顯嚴肅正式。他在志願書中這樣寫道:

  本人遵從先父壽田公之遺願,希望吾家後輩子孫有能力時,多幫助貧困學生讀書上進,造就人才。現我已年屆88歲,為了將此項捐贈能在我身後仍能長期繼續堅持下去,故將平日生活中節儉之少量余錢,在武漢市買妥一間門面房屋出租,以此作為今後捐贈助學金之經濟來源。此事由我的長子陳義方、長孫陳利明、次孫陳永明等,在我去世後負責繼續長期執行,將該房屋出租所收租金的大部分,作為助學金捐贈級黃陂一中的15名至20名貧困學生,于每年10月份將捐贈款送到或匯至黃陂一中,由黃陂一中並同臺北市黃陂同鄉會的捐贈款一起發放。我的此項損款是永久性質。……此志願書等視同於本人的遺囑,執行人願當認真履行,不得違背。

  立志願書者 陳世清(字吉輝)于臺北

  五

  2006年10月12日,89歲的陳世清在長孫陳利明的攙扶下,顫巍巍地走上黃陂一中頒獎臺,向黃陂優秀學子頒獎。

  在頒獎儀式上,陳先生激動地説,黃陂自古以來是一個尊師重教、人才輩出的禮義之邦,繼宋代走出了名傳千古的哲學家、教育家“二程”(程顥、程頤)兄弟之後,明代又走出了“二裴”(榜眼裴宗范、裴宗德兄弟),在清代,更有“二金”(進士金光傑與榜眼金國鈞父子)和“文武三榜眼”(曾大觀、劉彬士、金國鈞)。民國則走出了創立我國第一所私立大學——中華大學的陳時父子,當代更是飛出了金鳳凰——美國首位華人與亞裔大學校長田長霖先生。

  陳先生説,他曾讀到《幼學瓊林》便輟學了,深知少年失學之苦,為今天能為黃陂學子儘快成材當一塊鋪路石,感到無比自豪。

  同時,陳世清面對師生們莊嚴承諾:他所立“遺囑”中捐贈的助學金,今後每年10月份均由孫子陳永明,將捐贈款送到或匯至黃陂一中。

  “希望吾家後輩子孫有能力時,多幫助貧困學生讀書上進……”十年來,陳永明嚴格遵循爺爺的預立“遺囑”,每年親自將捐贈資金送到黃陂,資助黃陂一中的20名貧困學生求學。迄今,他已經代爺爺送了捐款10萬元人民幣。

  在陳世清預立“遺囑”中,只提到執行人陳利明、陳永明兄弟,其捐助是否也只到孫子這一輩為止?

  “不是。”陳永明指著其中一句念道:“我的此項捐款是永久性質。”

  “這表示陳家子孫將世代執行。”陳永明停頓片刻,望著在房門口嬉鬧的四歲半的兒子瑞瑞説:“等他再長大懂事些,我會跟他講曾祖父的故事。等我也老到走不動了,就輪到他執行了。”

  如今,旅臺黃陂鄉賢將先輩的助學接力棒代代相傳,蔚成風氣。

[責任編輯: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