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河南許昌市臺胞楊景堯上榜“中國好人榜”

2016-09-05 08:4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9月5日許昌訊 日前,中央文明辦隆重發佈8月“中國好人榜”,全國110位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的身邊好人光榮上榜。其中,許昌市臺胞楊景堯光榮成為上榜的26位助人為樂好人之一,是河南省唯一一位獲獎的助人為樂好人。(台灣網、許昌市臺辦聯合報道)

  附:人物故事——楊景堯

  九旬臺胞21年助學捐資1700萬

  惠及1萬多名寒門學子

  楊景堯,男,1923年10月出生,長葛後河鎮返鄉臺胞。

  如今,楊景堯先生在家鄉成立“楊景堯文教基金會”已經有了21年,期間他共捐資約1700萬元,惠及1萬多名寒門學子,其中僅資助長葛市的大學生就有600多名。

  “樂善好施,恩澤鄉里,德隆功重,情義永存”。2005年8月3日,在長葛楊景堯文教基金會成立10週年慶典大會上,10名來自北大、上海交大等著名高校的學子代表將這16個字送給了該基金會創辦人楊景堯。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中的這句話,用來歌頌楊景堯先生,並不為過。 仰望著高山,傚法著大德。在捐資助學的道路上,94歲高齡的楊景堯先生正奮力前行。

  離家四十余載 建學校、設基金回報家鄉

  1923年,楊景堯出生在長葛市一個書香世家。

  “如果不是日軍的侵略,我會順利地讀完大學。”回憶往昔,楊景堯先生常常感慨地説,1944年4月,高中畢業考試後,他回家拿錢去重慶考大學,到家後已是夜晚,計劃在家住一晚再走。不料日軍進村,不準人外出,直到1945年8月日本宣佈投降。就這樣,他錯過了考大學的機會。

  1948年,他隨國民黨軍隊去了臺灣。1962年,身為國民黨空軍軍官的楊景堯退役定居臺中市,靠經營影劇院積累了資金。在臺灣期間,和在大陸的妻子篤愛情深、堅信能夠回家的他,始終沒有另娶。

  1989年,66歲的楊景堯回到家鄉,擁抱著闊別41年的妻子、女兒和兒子,一家人喜極而泣。得知父母已不在人世後,楊景堯大哭一場。“子欲養而親不待”,楊景堯當時灰心到了極點。然而他又想,自己的錢是父母“給”的,父母不在了,通過捐資助學,不也可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嗎?

  1995年,他出資30萬元,設立“楊景堯文教基金會”。2006年3月,更名為“長葛市楊景堯文教促進會”,註冊資金563萬元。

  資助600多名大學生 善行懿德鄉親膜拜

  “粗略統計,楊景堯先生已捐贈約1700萬元。”基金會工作人員李曉麗介紹,基金會成立21年來,共資助長葛籍600多名學生攻讀大學,其中有近百人考取了碩博研究生。

  “我特別欽佩楊老先生。”劉壯壯説,今年正月初六,他領取2000元助學金時,第一次見到老先生,感到老人很親切,並不是高高在上的那種人。劉壯壯家住長葛市後河鎮趙樓村,去年他考取了中北大學,楊老先生的善行懿德,深深影響了他們這一代,成為他們發奮學習的動力。

  “那些年,錢多算事啊,他出那麼多錢資助學生,鄉親們可敬佩了。”後河鎮榆林村的楊秋玲説,楊老先生給孩子們的成才帶來了動力,同時也給鄉親們樹立了學習榜樣。她表示,自己也會像楊老先生那樣,盡力幫助別人,讓他的精神發揚光大。

  傾囊資助寒門學子1萬多名 求得桃李芬芳

  除資助本地大學生外,楊景堯文教基金會還獎助了許多中小學生,修繕擴建中小學校,編印文史圖書資料,評選獎勵優秀教師和道德公民,贊助文藝體育事業,營建文化景點景行園等。據統計,楊先生回大陸後,已為當地文教事業捐贈約1700萬元,社會反響廣泛。

  “ 基金會的支出,主要靠楊先生在長葛辦的一家企業提供。”李曉麗説,“由於企業不太景氣,為保證基金會正常運作,楊先生經常從自己的積蓄中支出。”

  “今年是楊景堯文教基金會成立21週年,我沒想過我會哪一天終止這個慈善事業,雖然我已經94歲了,年齡大了,但是基金會早期資助的許多後生現在已經事業有成,也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回饋基金會。我會在有生之年和他們一起把這件事辦好、辦下去。”談到今後的發展,楊景堯動情地説。

  如今,兒孫繞膝的楊景堯和老伴孔淑君在家享受天倫之樂。翻閱著受資助學生們的來信,老先生感到莫大的欣慰。“獻我區區誠,盡傾囊中藏,但求桃李茂,何畏鬢髮蒼。”

  

  

  

  

  

[責任編輯:李瑞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