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胞父女兩代接力五百學子求學夢圓

2015-08-21 09:50:00
來源:河南日報
字號

  8月6日,孟津縣教育局76歲的退休老人孫順通,把1000元交到橫水鎮高中畢業生暢某手裏,並且特意叮囑:“記著,咱們得有一顆感恩之心,不能辜負了人家的好意。”

  連續12年的每年7月初,孫老師都會收到一筆來自我國臺灣慧光果園的5000美元慈善匯款,由他把這筆錢兌換成人民幣後,按照孟津縣教育局提供的貧困學生名單並根據學生家庭實際情況,分發到貧困學子手中。

  17年,他捐建了5所學校

  1987年,臺灣慧光果園園主靳天鎖先生,在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次回到家鄉孟津。這位早年參加過抗戰的老人,眼見村裏群眾吃水困難,當即拿出27萬元,為村裏捐建水塔並鋪設管路。“我並不富裕,可我真心希望家鄉人能生活得好一些。”孫老師至今記得第一次見到靳天鎖時聽到的話,“只要我能做到的,我一定盡力而為。”

  這一年,孫老師還在縣教育局任局長。聽著靳天鎖的話,他忍不住説:“靳先生,看看我們的學校好嗎?”於是,在孫老師的帶領下,靳先生走訪了幾個貧困鄉村的學校。“我會在有生之年為咱縣教育工作盡一分力的!”當晚,靳天鎖緊握著孫老師的手鄭重地説。

  不久,靳天鎖託人將37萬元交到了孫老師手上。1988年,容納150名學子的天鎖小學順利落成。此後,靳天鎖又拿出200多萬元,為會盟一中、陸村小學等學校援建了教學樓、辦公樓、實驗樓和階梯教室,並於1989年又拿出20萬元,建立了靳天鎖教育基金,專門用於救助貧困學生。

  孫老師退休後,靳天鎖再次找到他,笑著説:“我不能讓你歇著,再給你找件事兒幹。”隨後,靳天鎖把20萬美元交給孫老師,讓他幫著為母校孟津老城小學,和一所困難山村學校援建教學樓。

  2003年中秋節,靳先生再次從臺灣回來了。這次,他不僅帶著子女和幾個學生,還特意要求孫老師領著他們到貧困學校參觀。當他了解到一些學生因為貧困不能很好完成學業後,當即表示:“今後我要通過你,每年向孟津縣貧困學生捐助5000美元!”

  至此的16年間,靳天鎖已為孟津縣捐贈了500余萬元教育善款,先後建起了天鎖小學等5所學校,還為眾多學校援建了教學樓、辦公樓。而此時,孫老師也已經了解到,身為“園主”的靳天鎖並不是非常富裕。

  2003年底,78歲高齡的靳先生因病逝世。

  11年,她繼承了父親的遺願

  2005年7月初,當一筆5000美元匯款出現在孫老師戶頭時,孫老師感慨萬千,他真沒想到,靳天鎖的女兒靳慧玲女士會秉承父親遺願鄭重承諾:從當年起,每年7月初她會如數寄來5000美元。

  靳天鎖在世時,孫老師曾被邀到臺灣慧光果園參觀。令孫老師想不到的是,靳天鎖不僅讓子女和二三十個學生按傳統禮節向他磕頭,還含著淚説,是孫老師讓他回報故鄉的願望得以實現。並介紹説,他自幼沒怎麼讀書,抗戰結束後他本已過上平靜生活,但三年內戰期間,他再次被“抓了壯丁”並被迫去了臺灣……“雖然我讀書不多,但我一直有一個夢想,讓那些喜歡讀書的孩子再不要因貧窮而沒書讀。”靳天鎖説,“只要我活著,我都會努力掙錢做這件事的。”

  2012年7月,在孫老師盛情邀請下,靳慧玲和他的學生一行數人,考察了孟津縣慧光中學,和橫水一中的靳天鎖紀念館。看到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靳慧玲深有感觸地説:“我每次回到家鄉,都能感受到家鄉的變化。走了那麼多地方,天下最美的還是故鄉。”隨後,她飽含深情地説:“我父親是洛陽市‘榮譽市民’,雖然他老人家不在了,但他對家鄉人的情感已言傳身教給了我們晚輩。無論多難,我都會努力踐行父親生前的諾言。同時,我也真誠希望家鄉的學子努力奮鬥,學有所成,將來回報家鄉、回報社會,為祖國增光添彩。”

  28年,500貧困學子寄出多封感謝信

  自2005年7月迄今,已有6萬美元如期交到孫老師手上,也已有500多名困難學生受到了靳氏父女及其學生們的恩澤。每資助一個學子,孫老師都會給他們講靳天鎖的故事,並告訴他們:“靳先生並不富裕,可他卻真的希望你們能夠很好地完成學業,成為國家的有用人才。”

  原孟津縣直中學學生任某,在初中讀書時由於饑餓曾昏倒在校園裏,孫老師把情況反映給靳氏父女後,靳氏父女支援她從初中一直讀到大學畢業;原孟津一中學生薛某,上高中一年級時,父親患癌症病逝,母親經受不住打擊跳河自盡,按照孫老師的情況説明,靳慧玲資助其7年;家庭經濟拮據的暢某,靳慧玲每年資助其2000元,直到他在北京找到工作;父親先天殘疾的岳某,母親一人忙裏忙外,還要伺候長年有病的丈夫,家裏根本沒有能力支援她上高中,岳某休學在家,靳慧玲當即決定對其進行救助,使岳某重返學校……

  孫老師動情地説,“28年間,且不説靳氏父女及其學生捐助的其他教育費用,僅直接受到他們恩惠的貧困學生,就有500多人!”

  在臺灣慧光果園,靳慧玲女士保存有500多封“感謝信”,隨意打開一封,字裏行間充滿了對靳氏父女的感激之情。“做人,要有感恩之心!”現正在孟津三高就讀的岳某説,她已經受資助兩年了,每次收到資助款,她都要給靳慧玲寫一封“感謝信”,“沒有他們的資助,我真不知道這學還能不能上下去。將來我會用實際行動報答他們,報答社會!”

  本報記者 呂志雄韓春光

[責任編輯: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