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稱文化是河南最大優勢
“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加快文化體制改革,提升文化軟實力,為中原崛起提供強大的思想文化保障。”政府工作報告中,對加快我省文化立省建設步伐提出了具體要求。
昨日下午,省政協委員對政府工作報告進行分組討論,記者在文化藝術討論組領略到了我省文化藝術界人士對文化立省的關注熱度……
文化是河南最大優勢古為今用才能助中原崛起
昨日下午,記者先後去了幾個省政協委員的分組討論會場,感受到討論氣氛最濃的是文化藝術組。特別是談起河南的文化,委員們個個精神振奮。
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黨組書記、副主席吳長忠説,河南最突出的優勢是文化資源,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優良的文化傳統,是我們今天著力中原崛起、實現振興河南目標的根基和內在力量。
不少委員像翻開河南文化“寶典”一樣,歷數“家珍”:“文化是我們的最大優勢,説起文化歷史悠久、資源豐富,有哪個地方敢跟咱們中原、跟咱們河南相比?”
省歌舞演藝集團董事長、省音樂家協會主席周虹則認為,不能一味地把歷史擺出來,而要冷靜地去分析、利用文化資源,要把現代時尚元素注入傳統文化當中,將“古老文化”為“現代文化”所用。文化事業的發展,會對其他事業的發展産生很強的帶動作用。省委、省政府之所以提出“文化立省”,是因為它是根基,是靈魂。
把文化單位推向市場不能只圖掙錢吸引眼球
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文化發展,有一句表述是“強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對此,吳長忠説:我個人認為把“強力”改成“穩步”更為合適,“強力”到底是怎樣強的力度?不太確定。
吳長忠説:我支援文化藝術單位內部的體制改革,但不贊同“一刀切”。我認為,文化單位不能一味推向市場,應分情況而定。文化産品是意識形態方面的,不同於一般的商品,它可以産生好的或壞的社會效應,應該有營利性和公益性之分。所以,在考慮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將文化單位推向市場的時候,應該分清主次、分清緩急,有步驟地、穩步地向前走。
周虹也有類似的看法。周虹説:以省歌舞劇院為例,現在改製成了省歌舞演藝集團。我們的歌舞劇、音樂劇需要反映時代主流的聲音,需要表現社會發展的前景,所以我們不能只考慮經濟效益,不能只圖吸引眼球,更不能到歌廳、舞廳裏去表演。也正是因為考慮到這些,我們的“市場價值”與純粹的商業性演出相比,就會減弱。如果沒有任何政府的財力支援,讓他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會不會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而忽略了社會效益?如果只抓“眼球”,不管“影響”,那文化産品的發展方向會很讓人擔憂。
文化立省政府還須“多幫一把”
經過激烈的討論後,不少委員基本達成了共識,認為對文化單位推向市場應“分類”而定。省豫劇二團團長李樹建表示,目前,我省的文藝院團基本上都不太景氣,特別是市以下的劇團都在艱難維持。這種局面已經嚴重影響了河南戲曲藝術的發展。
他説,作為全國最大的劇種,我省的豫劇從業人員有1.5萬餘人,專業院團全省有120多個,這些都是全國之最。但據文化部統計,在文藝院團資金投入上,我省卻排在全國最後一位。他算了一筆賬,“拿我們劇團來講,5年前財政撥款的標準是‘人頭費’每人每年5320元,目前已經增加至13400元,費用包括了劇團辦公費用、人員工資等,實際每年的費用僅為102萬左右。僅發工資一項,每月就差錢25萬。這些錢都需要我們自己到市場上找”。
因此,他建議,政府應該加大對一些重點文化單位的扶持力度。比如:投資建設演出場所,增加文藝院團演出場次補貼,設立優秀人才補貼資金等。此外,還可以利用融資的方式來籌集資金,如設立振興豫劇發展基金會等。
吳長忠説,要推進我省發展為文化強省,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應該加大對文化事業的扶持力度,為文化資源的開發、文化領域的創作提供好的“軟環境”。比如,文化産業創辦時,工商部門給予支援;文化産業經營過程中,財、稅部門提供適當的優惠。最重要的還有一點,就是要做好人才培養,讓更多懂經營、會創作的複合型人才融入文化發展的隊伍中來。
省文化廳廳長楊麗萍表示,我們要緊緊抓住文化建設蓬勃發展的有利時機,通過加強職業藝術教育等措施,建設一支具有較高專業水準的專兼職社會文藝隊伍。通過制定政策、做好引導、加強扶持等,激活社會各個層面的文化建設積極元素,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力量,早日實現我省由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