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海峽兩岸土地學術交流會在哈爾濱召開
攜手同心兩岸情 —— 海峽兩岸土地學術交流活動20年紀事
8月10日-11日,2011年海峽兩岸土地學術交流會在美麗的冰城哈爾濱召開。海峽兩岸的土地學者共同迎來了土地學術交流活動20周年紀念日。
20年,彈指一揮間。與會的老專家無不感嘆:“兩岸同胞雖隔海相望,卻親如一家,我們的學術交流活動就是一個見證。20個春秋,大家通過交流增進了了解,增進了友誼。”
會上,國土資源部副部長、中國土地學會第六屆理事會理事長王世元說:“20年來,海峽兩岸土地學術交流取得了豐碩成果,促進了兩岸土地管理事業的蓬勃發展。通過交流,增進了海峽兩岸在土地領域的相互了解,促進了現代土地管理基本理念的逐步建立;推動了海峽兩岸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相互借鑒,促進了相關制度的不斷完善;增強了海峽兩岸土地領域專家學者之間的相互信任,促進了海峽兩岸科技文化交流的持續深化”。
(一)
說起海峽兩岸土地學術交流活動,1992年是一個不能被忘卻的年份。從這一年開始,海峽兩岸土地領域的專家學者開啟了一扇學術交流之門。
1992年,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第一屆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開啟了兩岸土地領域學者們深度交流的破冰之旅。活動一開展,便引起了中央領導的重視。1992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鄒家華在釣魚臺國賓館親切會見了出席首屆海峽兩岸土地學術研討會的臺灣學者。
當時,兩岸剛剛打破長達數十年的隔絕狀態,雙方在很多方面還很陌生,因此這一年交流研討的內容只是限于介紹兩岸土地資源、管理、學術研究的基本情況。
回憶當年,臺灣學術團團長、地政研究所所長林英彥說:“20年前,大陸專家介紹說大陸的土地資源很緊張,要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我們當時都很不理解,心想大陸地大物博,怎麼會土地緊張。後來一介紹才知道,大陸耕地面積雖多,但人均佔有卻很少,臺灣也面臨同樣的形勢。這些年來,正是因為這些交流,才讓我們走在一起,讓我們更加了解,攜手同進。”
從第一屆學術交流活動開始,兩岸土地領域的專家學者之間便達成了“默契”——海峽兩岸土地學術交流活動以“一年在大陸、一年在臺灣”的形式,每年相聚一次。20年來,幾乎從未間斷。
“20年不變的堅守,非常不易。在短短的20年里,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們經歷了老中青的交替,也經歷了“非典”流行等各種因素的考驗,但是我們始終堅守這一交流的平臺,不僅參會的人數一年比一年多,交流的內容越來越廣泛,而且交流會的凝聚力也越來越強。 這都是兩岸土地科技工作者的心聲,兩岸同胞的心願。”第五屆中國土地學會秘書長黃啟章感慨。
交流活動如同架起一座橋梁,維係著兩岸土地領域專家學者的感情。2009年長沙會議期間,臺灣遭遇臺風“莫拉克”的重創。在中國土地學會的倡議下,與會大陸代表和湖南省國土資源係統向受災臺灣同胞募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