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通往家鄉的路——“河北文化寶島行”在臺北

2010-08-30 10:36: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離演出還有兩個多小時,劇場外已經排起了一條長龍。”臺北的首場演出包括3個摺子戲:京劇《赤桑鎮》,崑曲《偷詩》,還有由裴艷玲領銜主演的壓軸戲——京劇《劈山救母》。裴艷玲是兩岸知名的京劇名角,五歲登臺,十三歲走紅,唱功、做功均臻化境。

  離演出還有兩個多小時,劇場外已經排起了一條長龍。8月27日晚,“河北文化寶島行”在臺北的首場文藝演出爆滿,受到觀眾的熱烈追捧。

  一位祖籍河北唐山的觀眾説,老家人來臺北演出,“很親切。很珍惜這個難得的機會。”臺北的首場演出包括3個摺子戲:京劇《赤桑鎮》,崑曲《偷詩》,還有由裴艷玲領銜主演的壓軸戲——京劇《劈山救母》。今年已64歲的裴艷玲飾演沉香一角,施展超群武藝,劈山救母,英氣勃勃,風采不凡,並一改她在早期演出《寶蓮燈》中的常規舞臺扮相,棄“凈臉”而改“勾金臉”,讓觀眾耳目一新。

  裴艷玲是兩岸知名的京劇名角,五歲登臺,十三歲走紅,唱功、做功均臻化境。率團來臺的河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聶辰席説,京劇名家、崑曲名角大有人在,但能同時把京劇、崑曲跟河北梆子都演到出神入化的人肯定沒幾個,裴艷玲可稱是河北第一人。

  島內媒體報道,戲迷為一睹大師風采,全臺場次門票剛開放索取就立刻被“秒殺”一空。臺灣又一次掀起“裴艷玲旋風”。

  為什麼在臺灣有那麼多裴艷玲戲迷?

  裴艷玲來臺表演多次。1992年裴艷玲第一次赴臺演出,臺下座無虛席。在當時特殊的兩岸情勢中,裴艷玲的演出和身分都具有特別的圖騰。裴艷玲説,有個天津的裴姓老兵不只來看她演出,下了戲還跟著車到機場,只為了獻給她一束花。裴艷玲覺得,那不只是一束獻給藝術的花,那束花裏面,還寄託了一種對家鄉的思念。

  類似的事例在後來的演出中也常常遇到。有一次,一位同是河北人的老臺胞送上花,還告訴裴艷玲,聽她唱戲感覺好像回到故鄉。讓裴艷玲感慨不已。

  裴艷玲,已經不僅僅是一位藝術家,更是一個文化符號。此次“河北文化寶島行”,是河北第一次在臺舉辦大型文化交流活動,帶來的不只是裴艷玲,還有更豐富的文化饗宴。演齣劇場前廳,蔚縣剪紙、衡水內畫、武強年畫、辛集面塑、安新蘆葦畫等民間藝術吸引了眾多觀眾。在這裡,臺灣同胞與河北優秀民間藝術家零距離交流,現場觀看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製作過程和工藝。

  這些藝術形態,是燕趙兒女多彩的文化生活寫真,是歷史的見證,文脈的傳承。

  河北歷史悠久,文化厚重。5000多年前, 黃帝、炎帝、蚩尤涿鹿會盟,開啟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2000多年前,位於河北地域的燕國趙國稱雄諸侯,河北至今仍有“燕趙”之稱。

  國民黨副秘書長張榮恭説,在大陸各省區中,遠古黃帝、炎帝所處的河北省,最有條件推動兩岸文化交流。他表示,中華文化在臺灣枝繁葉茂。同屬中華民族的兩岸,隨著交流從經貿互利延伸到文化融合,是理所當然的事。悠悠中華,兩岸一脈。

  “經濟交流讓兩岸手牽手,文化交流則能讓兩岸人民心連心。兩岸用智慧和善意求同化異,文化將成為又一座溝通的橋梁。” 吳伯雄會見代表團時如是説。

  “河北文化寶島行”,是一座橋,讓我們尋找到了一條通往家鄉的路。(記者 姚小敏)

[責任編輯:薛白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