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2016兩岸筆會在三亞落幕 78位名家以紙、筆、鏡頭展現海南之美

2016-12-15 13:17:00
來源:海南日報
字號

  筆墨無言,兩岸情長。今天,2016兩岸筆會在風景秀麗的三亞圓滿落幕。

  連日來,來自海峽兩岸的78位名家大師到黎族小學、三亞大小洞天旅遊景區、中寥村、亞龍灣熱帶天堂森林公園等地采風創作。作品展示交流會上,共有200多幅書法、繪畫及攝影作品集體亮相,展示了瓊島自然和人文之美。

  瓊島風光激起創作熱情

  行走于三亞的秀麗山水間,兩岸名家或品茗敘談,或揮毫潑墨,或吟詩獻歌,或追光逐影,把所見、所思、所想匯聚筆尖。

  “看到大海、漁村、黎苗文化,我就忍不住要按下快門,記錄屬於海南的人文風情。”臺灣攝影家蔡顯國這樣説。

  筆會期間,15位兩岸書法家以蘇東坡被貶謫至海南後創作的詩詞為內容,共同書寫了20米書法長卷。臺灣書法家謝季蕓説:“兩岸同胞書寫著同樣的漢字,臨摹著同樣的字帖,擁有著同樣的文化記憶。”

  兩岸書畫家還共同執筆繪製了一幅長約2.4米、寬約1.2米的山水畫《山海相依 陸島連根》。

  “大海、帆船、漁村、芭蕉等島嶼元素,既契合了大陸和瓊臺兩島山海相依、陸島連根的主題情感,又展現了寶島的美麗風情。”中國美術協會理事、海南省美術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阮江華説。

  一灣海峽擋不住兩岸情深

  80年江海別,無改一家親。臺灣作家丘秀芷借參加此次兩岸筆會的機會尋找先生符兆祥的文昌親人。此事經海南媒體報道不足24小時,便有佳音傳來,12月12日傍晚,丘秀芷在三亞與先生親人的後代相認。

  這一尋親故事讓不少名家和媒體人為之動容。臺灣作家季季説,血脈可以穿越時空,將兩岸數十載未見的親人聯繫在一起,“兩岸筆會是個橋梁,不僅為兩岸文化交流搭建了平臺,也促成了一段佳話,上演了一場大團圓。”

  記者在隨行採訪中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的“根”和“魂”,海峽兩岸一家親,中華文化一脈承。書法家、詩人趙長青感慨,“這或許就是兩岸筆會的意義,以同宗同源的傳統文化和血肉至親為紐帶,讓兩岸同胞的心靈更加契合。”

  形成兩岸文化交流品牌

  “我們常參加交流活動,但匯集了不同領域名家的文化交流活動,還是頭一次參加。”不少與會名家認為兩岸筆會的融合度很高。

  海峽兩岸(海南)文化交流聯合會張松林説:“筆會贏得了名家大師的高度認可,十分不易,更需珍惜。”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葉克冬評價,兩岸筆會已初步形成有影響、可持續的文化交流品牌,對提高兩岸同胞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認知,提升兩岸文化交流的使命感有著積極作用。(本報三亞12月14日電 實習生 劉妞)

[責任編輯:趙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