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兩岸青年走進貴州活動在凱里拉開帷幕(圖)

2016-09-29 22:3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兩岸青年在西江千戶苗寨合影留念。

   29日,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舉辦的“我的民俗相冊——兩岸青年走進貴州”活動在這裡拉開帷幕。兩岸青年在西江千戶苗寨合影留念。(台灣網 王亞靜 攝)

  台灣網9月29日凱里訊 (記者 王亞靜)九月底的凱里,山清水秀,微風拂面,清涼宜人。29日,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舉辦的“我的民俗相冊——兩岸青年走進貴州”活動在這裡拉開帷幕。

  就讀于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等8所高校的共27名大陸、臺灣、香港學生走進貴州凱里極具苗族特色的苗妹非遺博物館和西江千戶苗寨,開啟了為期5天的民俗文化探索之旅。

  依託黔東南的原生態民族文化底蘊,創造性的將博物館的收藏展示與苗族非遺技藝傳承相結合,苗妹非遺博物館由此創立。初進入博物館,銀器人工打造的“拓荒牛”映入眼簾,“拓荒牛”重達365斤,象徵苗族人民一年中的365天都在辛勤勞作。在博物館的民俗服飾展示廳,極具特色的苗族服飾深深吸引了兩岸青年學生,紛紛讚嘆“這衣服,太漂亮了”。無論是複雜的套裝、上衣,還是作為裝飾的刺繡、繡片、蠟染均是苗族的姑娘們親手織就,色彩鮮亮、時尚大方。

  來自臺灣的北京大學中華兩岸交流促進會大陸事務委員會青年部部長郭怡君看到這些漂亮的苗族服裝,異常喜愛,“了解一個地方的民俗,就要先了解他們的文化和生活習慣,而服裝是文化的傳承,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她動情的表示,“看到這裡少數民族的服裝,我就想到了臺灣的少數民族中的原住民,他們的衣服也是會有一些特殊的圖騰,感覺很是親切”。

  下午,兩岸青年學生驅車來到了本次活動的重要行程之一——西江千戶苗寨。十余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清澈見底的白水河穿寨而過,這就是如今的西江千戶苗寨,這裡是全世界最大的苗族“大本營”,是一座露天博物館,是探索苗族傳統民俗文化的大看臺,展覽著一部苗族發展的史詩。

  值得一提的是苗族吊腳樓,運用長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結構組合,構成三維空間的網路體系,與周圍的青山綠水和田園風光融為一體,和諧統一、相得益彰,樑上雕刻的花鳥魚蟲花紋,更是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看到如斯美景,兩岸青年高呼,“好酷哦,我超想再來”!

  “這裡很美、很特別,走在苗寨裏,到處可以看到穿苗族服裝的苗族人,原來只在電視裏看到過,現在親眼見到她們的服裝,真的超美的,我超想試穿”來自臺灣的北京大學兩岸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林子曛向記者感慨道。同是來自臺灣的北京大學兩岸文化交流協會宣傳部副部長張俊偉打開了話匣子,“我媽媽是客家人,這些苗族服飾會讓我想到客家的服飾,很有特色,感覺會有相通的地方”。

  據了解,此次活動旨在讓兩岸青年在交流中加強了解,在了解中深化交流;在參訪中解讀民俗文化,讓“文化”可觸摸、讓“文化”有溫度、讓“文化”有載體、讓“文化”可視聽。期待兩岸青年學生通過深度體驗,深化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認知,激發為弘揚中華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攜手努力的擔當。

  接下來,兩岸青年將參觀丹寨蠟染技藝、天龍屯堡古城、宣慰府、奢香夫人紀念館、慕俄格古城、織金縣穿青人文化博物館、織金大峽谷、織金古城等地,繼續民俗文化的探索之旅。(完)

苗妹非遺博物館內純手工打造的銀制的“拓荒牛”。

苗妹非遺博物館內純手工打造的銀制的“拓荒牛”。(台灣網 王亞靜 攝)

兩岸青年參觀苗妹非遺博物館,並用相機記錄

兩岸青年參觀苗妹非遺博物館,並用相機記錄。(台灣網 王亞靜 攝)

西江千戶苗寨街道上盛裝打扮的祖祖

西江千戶苗寨街道上盛裝打扮的祖祖。(台灣網 王亞靜 攝)

西江千戶苗寨門口苗族姑娘和祖祖盛裝打扮,迎接賓客,桌上是苗族人自釀的米酒

  西江千戶苗寨門口苗族姑娘和祖祖盛裝打扮,迎接賓客,桌上是苗族人自釀的米酒。(台灣網 王亞靜 攝)

苗族老年人下午休閒活動——對唱歌曲

苗族老年人下午休閒活動——對唱歌曲。(台灣網 王亞靜 攝)

西江千戶苗寨內成片的梯田

西江千戶苗寨內成片的梯田。(台灣網 王亞靜 攝)

西江千戶苗寨內依山而建的吊腳樓

西江千戶苗寨內依山而建的吊腳樓。(台灣網 王亞靜 攝)

[責任編輯:李典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