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兩岸攝影記者拍攝貴陽新老地標(組圖)

2013-08-29 09:1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夕陽中的甲秀樓。(圖片來源:貴陽市臺辦) 

  台灣網8月28日貴陽消息 參加完民族博覽會啟動儀式,采風團隊又馬不停蹄地趕到貴陽市中心,開始對貴陽市標誌性建築甲秀樓進行拍攝。

  著名古代建築甲秀樓位於貴陽市城南的南明河上,以河中一塊巨石為基而建。明萬曆年間(1573—1620)巡撫江東之於此築堤聯結南岸,並建一樓以培風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

  從古到今,該樓經歷了六次大規模的修葺。歷經四百年的風吹雨打而仍舊矗立不倒,是貴陽曆史的見證。2006年05月25日,甲秀樓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成為貴陽文化發展史上的標誌。

  甲秀樓是三層三檐四角攢尖頂閣樓,這種構造在中國古建築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樓高22.9米,飛甍翹角,12根石柱托檐,護以白色雕塑花石欄杆,翹然挺立,煙窗水嶼,如在畫中。登樓遠眺,四週景致,歷歷在目。浮玉橋如白龍臥波,全長90余米,穿過樓下,貫通兩岸。橋上有涵碧亭,橋下有涵碧潭、水月臺,橋南有翠微閣,遙相呼應。

  明清以來,甲秀樓便是文人騷客聚集之處,高人雅士題咏甚多。現樓內古代真跡石刻、木皿、名家書畫作品收藏中,清代貴陽翰林劉玉山所撰206字長朕為一絕,比號稱天下第一長朕的昆明孫髯翕大觀樓長聯還多26個字:

  “五百年穩佔鰲磯,獨撐天宇。讓我一層更上,眼界拓開。看東枕衡湘,西襟滇沼,南屏粵嶠,北帶巴夔,迢遞關河。喜雄跨兩遊,支援崖疆半壁。恰好馬矢碉隳,烏蒙箐歸,艱難締造,裝點成錦繡湖山。漫雲築國偏荒,莫與神州爭勝概。

  數千仞高居牛渚,永鎮邊隅。問誰雙柱重鐫,頹波挽住。想秦通僰道,漢置牂牁,唐靖矩州,宋封羅甸,淒迷風雨。嘆名流幾輩,留得舊跡韆鞦。對此象嶺霞生,螺峰雲擁,緩步登臨,領略些畫閣煙景。恍覺蓬萊咫尺,擬邀仙侶話行蹤。”

   

  夕陽中的甲秀樓。(圖片來源:貴陽市臺辦)  

   

  兩岸記者合影留念。(圖片來源:貴陽市臺辦)  

[責任編輯:朱媛媛]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