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越來越多臺灣投資人在西部醫療市場尋商機

2013-07-17 14:29: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網貴陽7月8日電(記者 李驚亞)“貴州經濟不發達,但很適合辦醫院,我此行正是為尋找合適的投資機會,在貴陽開辦腎病或眼科的專科醫院。”正在貴陽召開的“首屆築臺兩地醫藥衛生交流會”上,53歲的臺灣醫學博士李黎銘對記者説。

  6月21日簽署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規定,臺灣業者可以在大陸以合資、合作或獨資形式設立醫院,可在大陸所有省會城市和直轄市設立獨資醫院。而此前,ECFA協議中明確的臺商臺胞可以開辦獨資醫院的只有江蘇、海南、廣東、福建和上海5省市。

  協議剛剛簽訂半個月,地處偏遠山區的貴州省會貴陽市便迎來了近30名臺灣醫院投資者、醫學專家,其中不少人都是前來大陸西部“搶灘”尋覓商機的。

  李黎銘曾在日本、臺灣開辦醫院多年,2006年開始,他先後在上海、重慶投資創辦眼耳鼻喉科醫院或眼科門診,現在,他將目光投向了偏遠的貴州,“臺灣有專業的人才、技術,但病源太少,而貴州的病源市場潛力很大,醫療資源尚不足,雙方很有互補性。”

  他舉例説,根據相關發病率計算,臺灣大約有6.8萬名病人需要“洗腎”,而貴州由於民間燒煤等緣故,腎臟疾病發病率更高,但當地醫療機構、設備還遠遠滿足不了病人的需求。”

  長期以來,中國大陸的優質醫療資源總量不足,分配不均,僅有的優質醫療資源也集中在大城市的少數大醫院。在貴州這樣的西部偏遠省份,優質醫療資源緊張問題更加明顯。

  據國家發改委統計,在醫療衛生領域,中國大陸每千人口中,城市的病床數是農村的2倍多,城市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是農村的2.3倍。從地區來看,西部地區嬰兒的死亡率和孕婦死亡率比沿海地區高出3倍。

  隨著社會需求不斷增加,中國大陸發展民營醫院,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向社會提供多種形式的醫療衛生服務,成為醫療改革目標之一。

  據原衛生部統計,截至2011年底,已有北京寶島婦産醫院、南京明基醫院等22家臺資及兩岸合資醫院在大陸開設。但是,目前在大陸開辦的臺資及兩岸合資醫院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規模最大的約有2000個床位。

  “我們鼓勵臺資機構到邊遠地區去投資合辦醫院,為那裏的民眾提供醫療服務。”國家衛生部與計劃生育委員會國際合作司副司長王立基曾這樣向媒體表示。

  逾13億人口,全球第五大藥品市場,日益嚴峻的老齡化挑戰,不斷旺盛的醫療需求,對於臺灣醫院投資人而言,大陸市場的誘惑不言而喻。

  2002年,中國陽明眼科醫院醫療集團董事長邱群倫進入大陸市場發展,目前在湖北、遼寧、貴州等均有眼科方面的投資。“過去我們臺商搞投資,眼睛只盯著北上廣,可是那裏的醫療資源已經過剩了,現在臺商的機會在西部。”邱群倫説。

  與此同時,一些臺灣醫藥界人士也認為,要吸引更多臺商來大陸投資興辦醫院,還需破除民辦與公辦在醫保、稅賦等方面的不公平競爭環境。

  據國務院發佈的《衛生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中國大陸初步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地區間衛生資源配置和人群間健康狀況差異不斷縮小,基本實現全體人民病有所醫,每人平均預期壽命在2010年基礎上提高1歲。同時,非公立醫療機構床位數和服務量均達到醫療機構總數的20%左右。

  “臺灣與大陸語言相同、文化相近,管理經營相對適於當地化,加上臺商在大陸佈局多年,方便臺灣業者進軍大陸醫療市場。”臺灣高雄市家庭保健協會理事長陳進南説,“隨著兩岸交流不斷開放,未來臺灣醫院投資人在大陸的商機相當可觀。”

[責任編輯: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