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灣《生活接力棒》採訪貴陽“80後”相聲演員(圖)

2012-07-13 15:1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東森電視臺《生活接力棒》欄目組採訪貴陽春黔相聲工作室“80後”相聲演員。(貴陽市臺辦 胡珊珊 攝)

  台灣網7月13日貴陽消息  長衫、布鞋、折扇、醒木、手絹、快板,這幾個關鍵詞勾勒的,可不是一板一眼站在臺前説相聲的老夫子,而是幾個“80後”的年輕人——穆伍、洪方舟、陳丹等。每月第一、三週六晚上的8點,在貴陽市達德書院,“春黔相聲工作室”的幾個80後年輕人會身穿長衫,手拿快板,用夾雜著現代詞彙的“傳統相聲”來博得滿場的喝彩。通過網路了解到貴陽有這樣一群熱愛、傳承中華傳統藝術的年輕人,臺灣東森電視臺《生活接力棒》欄目組便來到這裡對他們進行採訪,希望向廣大觀眾傳遞一種精神——夢想與堅持。

  春黔相聲工作室的成員來自貴州省各大高校,大部分是外省人,現在多已畢業。為了他們執著的相聲夢想,所有成員都放棄了回家的機會,一心一意留在貴陽創業追夢。工作室的前身是由86年出生的穆伍和87年出生的洪方舟、丁洋、陳丹因等創建的小團體。在校園內漸有名氣後,2008年,洪方舟和穆伍又在“全國高校人才選拔大賽”中獲得了貴州省相聲一等獎。那時候,他們一年就能接30場左右的演出,於是萌發了‘要開一個劇場’的想法。2009年,“春黔相聲工作室”正式成立並吸納了其他成員,在達德書院舊址舉辦的專場演出雖大獲成功,但要將這一項愛好作為事業長期繼續下去,面臨著很多困難。當場地租金、最起碼的生活費等問題擺在面前時,市場不穩定,票房收入入不敷出等因素,是橫在夢想前進路途上的荊棘。

  創業失敗,相聲劇社不得不暫時關閉,但所有的成員都沒有輕言放棄。面對家人對他們“回家工作”“考公務員”的期盼,大家決定一方面要説服家人,另一方面要另尋出路,把相聲這項“事業”堅持到底。 

  之後,他們經歷了邊學習相聲邊找工作,先解決生存之本的過程。三年後,大家重振旗鼓,再次創業。這一次,他們成熟了,實際了,也學會了思考:傳統相聲的土壤在北方,如何讓貴陽的老百姓接受這種娛樂形式,繼而傳承相聲藝術?

  成員陳丹:“藝術來源於生活,所以大多數相聲段子都是以北方的語言北方的生活習慣進行創作,挪到南方,很多觀眾不是特別了解或者根本聽不懂,也就無法打開市場。這需要我們去推陳出新,加東西,要適合貴陽的貴州的。這樣的話觀眾會覺得這個我知道,會比較喜歡。”此次捲土重來,他們懂得了無論何種藝術,都要把其藝術性與市場性,創造性和生活性相結合,才能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成員洪方舟:“之前第一次創業的時候還想靠著它吃飽飯,但是現在我們都有工作,不單純指望這個,這是心態上最大的轉變。”    

  拍攝中,我們欣慰于這些80後的成長與成熟。他們的堅持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感動,更是一種啟示與鼓舞:願海峽兩岸所有的80後、90後們,理想與現實有機結合,乘著夢想的翅膀越飛越高。(台灣網貴陽市臺辦通訊員 胡珊珊)

合影留念。(貴陽市臺辦 胡珊珊 攝)

 
互動表演。(貴陽市臺辦 胡珊珊 攝)

[責任編輯:郭慶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