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廣西賓陽縣彩架將第三次赴臺展示獨門絕技

2016-07-26 14:1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7月26日南寧訊 應臺灣花蓮縣新城鄉邀請,7月30日,廣西賓陽縣彩架將在該鄉“豐年祭”舞臺上亮相,臺灣民眾將再次欣賞到廣西賓陽縣彩架表演的英姿,這是賓陽彩架繼2014年、2015年赴臺南鹽水區參加民俗交流表演後,連續第三年赴臺展示獨門絕技。這次展示與以往兩次有所不同,將和廣西馬山壯族會鼓聯袂同臺獻技,馬山會鼓、賓陽彩架互為伴奏、伴舞,獨特優美的藝術表現形式必將給臺灣的民眾帶來視覺和聽覺上的強烈衝擊,讓當地民眾享受到一場廣西民間傳統技藝的饕餮盛宴。

  為配合臺灣花蓮“豐年祭”的主題,賓陽縣特地請當地的能工巧匠設計了主題為《慶豐年》和《錦上添花》的兩架彩架,寓意為廣西南寧壯鄉人民攜豐收後沉甸甸的果實,來到臺灣花蓮縣與各界朋友一起慶祝“豐年祭”,為邕花兩地祈福。為把最好的賓陽彩架呈現在臺灣民眾的面前,賓陽縣集中所有演員進行了為期半個多月的強化訓練。目前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就緒,只待佳期到來。

  據了解,廣西賓陽彩架是以其巧妙的力學平衡展演形式,將民間戲劇、魔術、雜技、舞蹈等文化元素融于一體的古老民間藝術,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賓陽彩架也被稱為“飄色”,是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在廣東做官的賓州籍(現賓陽縣)武舉人李若珠從廣東佛山學成傳回家鄉賓陽,時稱“彩飄”,1931年賓陽將“彩飄”改稱為“彩架”至今。賓陽彩架區別於其他地方“飄色”的特點是——多層,賓陽彩架都在三層以上,高度在4-5米。表演時,每組彩架由2—4名4-6歲的孩童扮裝成各式各樣的人物,立於隱藏在服裝及裝扮成的雨傘或扇子、長矛、大刀、弓箭、劍等支架上,猶如雜技演員懸浮在半空中表演一樣,驚險奇巧,美輪美奐。賓陽彩架2010年曾赴上海世博園和韓國果川市表演,受到觀眾的熱捧。(台灣網廣西南寧市臺辦通訊員 黃旭升)

[責任編輯:馬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