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海峽兩岸及港澳藝術家到廣東開展文創交流

2016-10-20 15:2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10月20日廣州訊 為進一步加強兩岸文化創意事業的交流與合作,更好地發揮文化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的積極作用,近日,廣東省臺灣同胞聯誼會組織臺灣、香港、澳門及國內的文化藝術工作者共30多人,組成“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文創交流參訪團”,到廣東省的廣州、佛山、肇慶等地開展文化創意交流參訪活動。

  搭建平臺,共促合作

  此次“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文創交流參訪團”由中華炎黃文創教育經貿社團協會理事長魏國偉任團長,中華炎黃文創委員會主委、臺南市藝術家協會理事長李文欽,中華炎黃文創委員會澳門分會主委、澳門傳統文化(藝術)交流協會會長胡淑蘭任副團長,團員包括來自臺灣、澳門、香港等地的文化藝術工作者,並特別邀請了廣東的部分書法家、畫家參加。

  廣東省臺聯會長顏珂認為,文化實力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臺灣和大陸在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方面都形成了各自的成功經驗,值得相互學習和借鑒。她表示,一直以來,省臺聯和島內的保持著廣泛的交流和合作。此次參訪交流活動是廣東省臺聯繼去年發起與島內28家同鄉會組織建立起友好合作的長效機制後,搭建合作平臺、推動粵臺交流的又一重要舉措。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既需要傳承,更需要創新。她希望,通過此次活動,為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的藝術家們搭建一個相互交流與學習的新平臺,促進彼此了解,增進友誼,共同推動兩岸文創事業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積極貢獻。

  傳統工藝,獨具特色

  參訪團一行首站先到佛山,先後參觀了周永鏘大師的“名藝美術陶瓷工作室”、封偉民大師的“鴻陶陶藝工作室”,以及佛山市新石灣美術陶瓷廠。經實地參觀考察和與陶藝大師交流,參訪團認為,石灣陶藝在手法上充分吸收了國畫寫意筆法的精髓,強調概括和誇張,重神似,具有造型生動傳神、釉彩渾厚樸實的特點;其陶塑題材,既有源於現實生活的,又有取材于神話傳説的,表現形式上有寫實和誇張的不同手法,陶質運用上有素胎和上釉兩大類型,是極富地方特色的藝術品種。

  在肇慶,參訪團一行先後參觀了肇慶八德端硯廠、中國端硯展覽館,並與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慶明,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産(端硯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焯忠,以及硯雕工藝美術師余志堅、羅藝強等深入交流,了解端硯的發展歷程、硯坑分佈、石質石品及藝術特色等。參訪團認為,在華夏文明史中,端硯在記載歷史、傳播文明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中國歷史上,端硯與歙硯、澄泥硯、洮河硯等一起譽為中國“四大名硯”。肇慶生産的端硯,既保持了傳統工藝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同時在造型、構圖、題材、立意上有新的突破,使端硯在其實用價值之外創造了新的藝術意境。

  以書會友,以畫傳情

  美術和書法藝術作為重要的文化表現形式,是中華文化藝術寶庫的重要一員。在肇慶期間,還舉行了“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文創交流筆會”。兩岸四地的書畫名家與肇慶書畫家代表紛紛獻藝,開展文化藝術創作交流。

  筆會上,藝術家們紛紛展示自己的絕技和風采,筆走龍蛇,妙繪丹青;更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一幅幅作品,其樂融融。藝術家們以筆會友,以畫傳情,揮毫潑墨共抒同根情義,現場創作出了多幅優秀書法、繪畫作品。通過相互交流、相互促進,探討書畫心得,促進彼此文化藝術事業共同繁榮發展。 (台灣網、廣東省臺聯聯合報道)

[責任編輯:李瑞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