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饒平五中有座“農校紀念亭”

2013-06-24 16:23:00
來源:潮州日報
字號

  饒平縣第五中學座落于該縣中部山區的浮山圩北側,背倚群山。這裡,饒平人民的母親河沿圩集由北向南蜿蜒環繞,奔流入海。五中校園內翠竹蒼松,紫荊花開。70多年前,張競生博士手栽的南洋杉已成擎天大樹,直指雲天;校道操場邊,一株株當年引種的臺灣相思樹枝繁葉壯,仿佛深情地向人們訴説著歲月追夢的滄桑。五中校園南隅紀念園,“農校紀念亭”一亭巍然矗立;園內綠樹婆娑,丹桂飄香。沿著園內卵石鋪就的園道漫步,亭之東隅,北大教授、哲學博士、農校校長張競生先生銅像安然靜宓,老人目光深邃,慈祥和藹,溫文親切,久久注視著前方……

  饒平五中是該縣中部山區的一所完全中學,建立於1957年,現在校學生近3000人。校園內緣何建起“農校紀念亭”?翻開饒平縣誌,細讀五中“農校紀念亭”碑記,人們便可真切了解浮山農校與饒平五中的前緣今生,知道饒平五中與農校一段鮮為人知的珍貴歷史。

  據《饒平縣誌》記載:浮山農校全稱為“饒平縣立初級農業職業學校”,始創于1942年,1948年停辦。浮山農校校址浮山圩北營盤山就是現在五中的校址,當年農校校長就是粵東民國時期首位留洋哲學博士、北大教授、大名鼎鼎的張競生。可以説,浮山農校便是現在饒平縣第五中學之前身。70多年前,在環境惡劣、鄉村條件極端艱苦落後的狀況下,時為廣東省實業督辦的張競生懷揣實業救國夢想,憑著自身的威望,在家鄉執著開展“復興農村實驗活動”中,為啟迪民智推廣農業科技,克服重重困難,終於辦成了這所專事傳播現代農業科學知識的農業職業學校。張競生認為,振興農村當興辦學校“啟迪民智”,利用山利發展農村經濟;而發展經濟必須培養新農民,使農民學會農業職業技術,掌握一技之長。70多年前,張競生便有著這樣的睿智和發展眼光,不得不讓今人為之嘆服!與當今社會重視職業技術教育有異曲同工之妙。

  《饒平縣誌》簡略記敘饒平“縣立初級農業職業學校”辦學經過:“該校於民國31年(1942年)由張競生創辦,校址在浮山圩北側營盤山,以租借樓房為校舍,辦學經費採用發榮譽戲票的辦法,籌措總額國幣1萬元,每月由縣政府撥10擔稻穀作為學校開支,以後由省市增撥國幣2000元補充辦學經費,民國34年冬由辛列明接任校長,不足半年,因經費困難而辭職,次年9月再次請張競生為校長,並將學校遷往大東村租用民房祠堂辦學,一切校務由黃連欣代理。民國37年,因一些學生參加遊擊隊,該校遷回原址營盤辦學,學生只剩下10多人。是年4月,國民黨321師962團吳大柴部佔用校舍而停辦。”

  “以租借樓房為校舍,辦學經費採用發榮譽戲票的辦法,……”張競生博士當年辦學,便採用類似當今“義演捐資助學”籌措經費形式,這真可謂為令人讚嘆的賢明之舉。

  浮山圩歷史上(集市貿易輻射二省六縣)是饒平縣中部山區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當今也然。饒平中部丘陵連綿,山地廣闊,以農業為主。時三饒為饒平縣城,饒(三饒)黃(黃岡)公路經過圩集。饒(三饒)錢(錢東)公路開通後,浮濱又與浮山毗鄰連接,交通便暢。張競生創辦“縣立初級農業職業學校”選址浮山圩集是正確的,依託圩集,對辦學也帶來了工作生活等方面便利。據當年校友回憶,農校招生曾一度擴大到揭陽、南澳及閩粵邊界的詔安縣,影響頗廣。期間辦學校址雖有遷徙,但後又遷回原處,可見農校與“營盤山”結下了難解之緣。1957年,饒平在中部山區創辦第五中學又選址此處,可見營盤山的厚重靈氣和綿延文緣。

  《饒平縣誌》還簡要記載了農校辦學的一些情況。“……該校學制3年,招生四期,課程設置參考普通中學課程開課。去掉生理衛生、體育、歷史、地理,增設與農學、林學有關課程,如植保、土壤、肥料、農作物栽培、病蟲害防治、造林等課,教材均由老師編印。師資水準高,如楊金書、劉永成(又名鐘聲、劉大夫,解放後任福建龍岩市統戰部長)、陳君霸(時為農校教導主任,保定農業專科學校畢業,解放後被選為饒平縣人民政府第一任縣長)、辛列明(後赴臺灣工作)、張昌賞(後赴臺灣工作)、黃連欣等均被聘為教員。農校在教學中注意理論聯繫實際,實習場地有校辦小農場和縣立苗圃,共畢業學生118名。多數人參加革命或自謀職業,其中26人經張競生介紹到臺灣屏東糖業公司或其所屬農場工作。

  也正是有了農校這批現代農業技術骨幹,1944年12月12日,饒平縣農産品展覽會在饒平縣第一中學(時三饒為饒平縣城)孔廟舉辦,農展會由農業學校校長張競生博士主持,開幕式上他作了《食的哲學》、《新食經》演講。張競生還親撰《饒平縣農産品展覽會告參觀者》分發。為幫助群眾了解展覽內容,還挑選農校學生擔任講解員。農展會主要部分為實物展覽。分水稻類、經濟作物類、山林類、花卉類;此外還有與農業相關的綠肥、堆肥,除蟲藥等。每種實物都附有以“三字經”形式撰寫的説明,通俗易記,介紹準確清楚,起到普及農業科學技術的作用。

  而更為可貴的是,據《饒平黨史資料》記述:1942年“南委事件”後,潮澄饒縣委執行中央“隱蔽精幹、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方針,一批革命骨幹來到饒平中部山區隱蔽,饒平農校也是一個重要的隱蔽地點。饒平農校為我黨保存革命力量,及以後又有一批學生上山參加遊擊隊投身對敵鬥爭,該校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翠綠如茵的農校紀念園正中,聳立著一座由農校首屆畢業生張福星(學名:與照)捐贈的張競生校長半身銅像。張福星與張競生為鄰鄉族親,出生於浮山隔鄉的浮濱鎮橋頭村,農校畢業後成為饒中作物栽培及嫁接“專家”。改革開放後兩岸關係解凍,已是耄耋旅居臺灣的原農校生陳美生等四位老人回到家鄉,尋訪農校當年營盤山舊址,撫今思昔,感慨萬千。當年聆聽老校長教侮,挑燈夜讀,荷鋤實習的故事恍若眼前。校友們感慨時運多艱,滄海桑田,但永遠不忘的是家鄉故土和母校之情。華南農業大學原黨委書記江惠生為五中校友,兒時及少年常聽祖母及鄉里人講述張競生的故事,深為感佩,久難忘懷。為紀念張競生創辦農校,傳承張競生精神,“以彰先賢卓識,資勵後人奮進”,熱心倡議母校五中、原“饒平縣 立農業職業學校”故址建“農校紀念亭”,得到五中及原農校校友等社會各界人士的熱烈贊同和響應。饒平縣及教育行政部門十分重視,遂在五中校園南隅辟建農校紀念園。經一番努力,2011年冬,農校紀念園、紀念亭落成,“農校紀念亭”亭名由饒平縣僑聯原主席、張競生博士之子張超題寫,饒平五中首任校長、年近九旬老書法家陳誠慎為《農校亭記》勒石揮毫。

  2008年饒平縣在浮濱鎮大榕鋪村張競生故居舊寨園建張競生博士公園,張福星老人為報答家鄉父老,緬懷老校長誨撫,遂有捐立銅像之願。其子張茂聲事業有成(現為饒平廣州同鄉會副會長、五中校友)深解父意,遂以父親張福星名義,延請廣州美院雕塑係高師玉成,捐立張競生半身銅像。張競生30——40年代開展“復興農村實驗活動”(或曰:“鄉村建設運動”)中,還創辦維新小學和啟新中學。併為啟新中學撰定校訓——“啟迪民智,新遒興邦”。張福星一共捐立了三座張競生塑像,除五中農校紀念園矗立一座外,其餘兩座分別矗立於浮濱鎮啟新初級中學和饒平縣張競生博士紀念公園。

  饒平五中辟建農校紀念園,農校校友等捐建“農校亭”,張福星及其兒子張茂聲捐立張競生博士銅像,弘揚張競生博士精神,成為饒平五中校友的一段美談。

  採訪中,現任饒平五中校長之職十年之久的曾成文校長深情地對筆者説,“建成‘饒平農校紀念園’,是我在五中做的最有意義的事情之一,將永志不忘!”(潮州日報張烈松)


[責任編輯:宿靜]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