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東莞臺商李金杏:我的廠就是我的家

2012-12-17 11:22:00
來源:中新網
字號

  驅車來到臺商李金杏的東莞億嘉製衣廠,廠門口挂著的招工啟事牌引起我的注意。眼下的“招工難”現象成為了我不可回避的問題。李金杏頗為無奈地説,她的工廠現在大約需要500名工人,但實際正在車間裏工作的只有200多名,連一半都達不到,而製衣廠是無法實現全自動化的。所以,留得住員工對她來説是很關鍵的問題,怎樣才能讓員工有以廠為家的感覺,是她始終在努力的目標。

  與員工平等相處

  來自臺灣雲林縣的李金杏,24歲就在臺灣創辦億嘉製衣廠,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她年輕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希望自己儘快有能力改善家裏的生活條件,讓父母不用那麼辛苦。憑藉著嫺熟的製衣技能和堅持不懈的韌勁,李金杏並未花費很長的時間,就達成了自己創業的初衷。然而,到了1980年代末,臺灣的人力成本快速上漲,代工企業已經無法再維持生計。1990年,36歲的李金杏帶著開創事業第二春的想法來到了廣東東莞。

  剛到東莞的時候,李金杏印象最深刻的是,一開始只要招50個人,但外面排隊的有300人,這讓她很開心,所以一次性將工廠擴大到從300個人起步,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全部崗位都招滿了。

  李金杏説,儘管沒有想到第一次就招收了這麼多任務人,但早在建設廠房之初,她就親自設計了廠區裏的每一處細節。除了生産所需的辦公室、車間,還有花園,有人工湖,甚至連健步道上的石子,她都親自參與鋪設過。她就是希望,將來能為自己的員工們提供一個工作和休閒合二為一的場所。

  除了盡可能地給員工們提供最好的工作環境,在業務上,李金杏至今還是堅持每天巡視車間,手把手地輔導員工進行生産。她説,建廠之初,員工們對製衣的工序、手法都十分陌生,她就帶了一批臺灣的師傅過來協助。而如今,廠裏絕大部分的管理職位都是由大陸籍幹部擔任的。我問了兩位已經有10年以上資歷的老員工,他們不約而同地説到,是李金杏與員工之間平等真誠的相處方式,以及企業多年來的穩步發展讓他們一直留在了這裡。

  轉型升級度難關

  李金杏從24歲創業到現在即將退休,她有一個想法至今從未改變,只要她的企業還能生存,她就希望所有的員工都留下來,大家在一起創業,把這份事業當成大家的。由她來提供這個平臺,讓員工們去發展。

  1998年,李金杏開始常住東莞,並且就把家安在廠區裏。雖然兩個孩子寒暑假都會來東莞,但一家人還是長期分隔兩地。正是因為這樣,李金杏更希望自己的企業有一种家的感覺。

  2004年,她的一對兒女在大學畢業後都來到東莞,幫助母親打理企業。現在,李金杏設在廠區裏的家,是三代同堂了。她的孫子、孫女都是在東莞出生並且長大的。現在她的企業真的是個名副其實的大家庭了。她的孩子都要和員工打成一片,和他們平等待遇。她的幹部,都希望像她一樣用愛心對待每一個員工。

  李金杏説,要擔任這個大家庭的家長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最根本的還在於讓企業保有持久的生命力,讓員工們有穩定的收入和對企業的向心力。説到這兒,李金杏又回憶起了被她形容為“措手不及”的2008年金融危機,那時她絞盡腦汁節省一切的開銷,卻不能解決實質性問題。後來,東莞市政府在2010年邀請了臺灣專業輔導機構來到東莞,幫助臺資企業轉型升級。

  金融危機之後,東莞市政府一直在鼓勵臺商做轉型升級,用各種方式扶持中小企業,是真的想繼續留下他們。因此,在大陸政府的幫助下,她把這次的金融危機當作了重新出發的契機,創造出“美普特”專業運動休閒品牌。但是,面對大陸成衣市場早已今非昔比的激烈競爭,剛剛創立的新品牌很難打開市場銷路。

  2011年6月,由東莞臺協主導的臺企集體外銷轉內銷的平臺“大麥客”開業了,這是由東莞市臺商協會全力打造的倉儲批發大賣場,也是東莞市臺商籌建的首家內銷商常商場的第一層和第二層專門提供來自臺灣及東莞本土臺商生産和製造的臺灣精品,三樓則是東莞一年一度的臺博會展中心。這裡經常舉行各種活動,並與大陸各地政府合作,尋找大買家,幫助本地臺企集體打品牌拓內銷。大麥客和每年的東莞臺博會,幫助李金杏解決了銷售通路的困擾。

  一草一木都牽掛

  我與李金杏走在廠區裏,她自豪地邀請我欣賞她的果樹園。她説,這裡的每一個樹都是由她親自挑選,播種,照料的。每當果樹結出成熟的果實,她都會讓員工們來採摘,分享她的喜悅。李金杏從30幾歲來大陸,現在快退休了,那麼多年的歲月裏,她在東莞住得很習慣了。每次回臺灣不到幾天就回來了,這裡有她太多的牽掛,就連廠區裏的一草一木都牽掛著。

  經歷了曾經的快速發展,危機考驗,也正在經歷著重新上路,憧憬未來。李金杏希望自己的下一代也像她一樣愛員工、愛工廠、在東莞繼承、發展她的事業。(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馬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