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灣志工廣東東莞熱心環保 垃圾可變廢為寶

2012-10-15 09:14:00
來源:你好臺灣網
字號

環保站的志工們工作忙碌有序(你好臺灣網 陳靜 攝)

 

  你好臺灣網東莞10月14日消息(記者 樂艷艷 黃葳葳 陳靜) 10月13日下午3時,記者來到東莞市石排鎮日盛製衣廠內的環保站,看到臺灣的志工們正在進行廢舊資源的分類回收。他們把衣物摺疊裝袋,把瓶瓶罐罐分門別類放置,飲料瓶放進塑膠筐,五金類放進鐵器筐,易拉罐則放進鐵鋁罐筐……每個人各司其職,就連年僅4歲的志工小朋友也拿著比她還高的掃帚打掃地面灰塵。大家都辛勤忙碌著,間或聊天談笑,整個環保站內氣氛其樂融融。

  志工趙令輝介紹説,志工們每個週末都會把家裏已經分好類的垃圾帶到環保站,進一步整理後打包裝好,交由專門的垃圾回收機構進行最後的處理。他説,垃圾只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只要合理再分配,它就能變廢為寶,發揮更多的功用。比如廢棄的塑膠瓶,通過回收加工可以變成我們日常使用的衣物、毛巾;廢棄果皮加入紅糖和水,以適當比例混合發酵後可形成酵素,它是天然的去油污“洗潔精”。

小志工們向記者介紹垃圾的分類(你好臺灣網 陳靜 攝)

 

  年僅8歲的小志工李昱傑已經有3年的“資源再回收”經驗,整理起廢舊瓶罐來速度非常快,平均2秒鐘就能用腳踩扁一個舊易拉罐並裝袋。她向記者分享了易拉罐回收的要求,“要踩到兩邊翹起來的部分都壓下去才可以”。

  隨後小昱傑還當起了小老師,教起了資源分類回收的“口號”:瓶瓶罐罐紙,電衣357。其中,“瓶瓶罐罐”是指塑膠瓶、寶特瓶、鐵鋁罐、玻璃罐,“紙”是指報紙等紙類,而“電”是指電池,“衣”指衣服,“3“指3C産品,“5”指五金類,“7”則是指其他。不同種類的垃圾要分門別類地放好,以便進一步地回收利用。

  當記者問小昱傑每個禮拜六都這樣做累不累時,小昱傑回答:“很快樂,因為能幫助到別人,幫助到地球媽媽。”

  東莞市臺灣事務局副調研員方群英也開心地對記者説,自己也是資源回收利用的踐行者,只要從源頭做起,養成在家把垃圾分類整理好的習慣,那麼做資源回收的工作並不難。垃圾在進行細分和回收後,可令垃圾焚燒量大量降低,大大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志工們不僅自己身體力行地踐行環保理念,而且走進社區、工廠、學校、景區去進行環保理念的宣講和推廣。不少中小學校的學生們都自願加入到環保隊伍中,在家積極地向父母傳遞垃圾分類的理念,並且利用週末的時間到環保站幫忙。社區裏的居民、工廠裏的工人們也逐漸養成了將垃圾分類放置的習慣。

  志工趙令輝告訴記者,僅一個人的力量只如螻蟻,但大家共同努力則能涓流成河,匯聚力量最終就能還這個地球村的人們一個乾淨的地球,留給後代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

[責任編輯:馬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