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情融兩岸·華彩尋蹤”2025年川渝臺生文脈探源聯誼活動在川舉辦

2025-11-27 11:13: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中國臺灣網11月27日訊 “彝族的篝火晚會熱鬧又團結,這場面太有感染力了!”身著彝族傳統服飾,剛跳完鍋莊舞的電子科技大學臺生姜同學格外興奮。
活動合影。(中國臺灣網發)
  近日,四川省臺聯與重慶市臺聯共同舉辦“情融兩岸·華彩尋蹤”2025年川渝臺生文脈探源聯誼活動。來自四川大學、重慶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大學等10余所院校近70名臺生,實地探訪邛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崇州北溪民族文化村,在模擬考古、陶藝拉坯、漆器創作與民族文化學習中,觸摸中華民族多元文化魅力。
川渝臺生體驗陶藝拉胚。(中國臺灣網發)
  走進邛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42米龍窯遺址勾勒出當地南朝至宋末的制陶脈絡。“一看都會,一做都廢!”在陶藝拉坯體驗課堂上,西南政法大學臺生鐘同學對著手中的陶坯笑稱,揉泥、拉坯的力道控制讓她深刻體會到“三分拉坯、七分修坯”的匠心。當了解到邛窯青瓷曾通過茶馬古道遠銷海外,她感慨:“原來千年之前,巴蜀文化就已走向世界。”
川渝臺生走進崇州北溪民族文化村。(中國臺灣網發)
  走進崇州北溪民族文化村,臺生們換上色彩鮮艷的彝族傳統服飾,走進展覽館了解榫卯結構的彝族民居,在民族課堂學習彝族的民族語言、文字及藝術等。“我在大學專業課上學到過彝族文化,今天從課本走到現實,親手參與體驗,對這份文化的理解更立體了。”看著課堂知識變得可觸可感,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臺籍大學生葉同學難掩激動。
  “彝族傳統圖案和島內泰雅人傳統圖案很相似!”在漆器工坊,四川美術學院臺生蕭同學拿著畫筆在木杯上繪制紋樣,兩種圖案意外“撞衫”,讓她直呼文化同源太奇妙。“紅色象徵太陽、黃色象徵豐收、黑色象徵土地,這些色彩寓意在兩岸文化里都有共通性。”
  在川求學5年的四川大學臺生林同學也有同感:“在島內過中秋節,大家圍坐在一起烤雞、烤羊肉,就像彝族新年一樣熱鬧,這背後都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他已習慣四川的生活,並計劃未來在這個“第二故鄉”安居樂業,“這里包容多元,能感受到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
川渝臺生在篝火旁手拉手跳起鍋莊舞。(中國臺灣網發)
  夜幕降臨,篝火映照著各校臺生笑臉,彝語歌曲《不要怕》旋律回蕩夜空。臺生們排練起朵樂荷走秀,手拉手跳起鍋莊舞,衣擺飛揚間滿是歡聲笑語。“雖然舞步不熟,但同學們因同根同源的文化相聚,手牽手跳舞就很開心。”鐘同學說,此行不僅學到了民族文化知識,也收獲了跨越海峽的友誼。
  火光映照著大家的笑臉,掌心相觸也傳遞著溫暖。姜同學對彝族“茲莫格尼”(吉祥如意)的祝福用語念念不忘,與當地居民互相問好。來川僅兩個半月的他說:“彝鄉的熱情讓我有家的感覺,我未來還想去阿壩、甘孜、涼山走走看看,繼續探尋民族文化。”(中國臺灣網、四川省臺聯、成都邛崍市臺辦聯合報道)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