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兩岸媒體聯袂探訪河南:解碼中原產業脈動,共繪河南發展新圖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看河南”2025兩岸媒體聯合採訪活動綜述

2025-11-04 13:01: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中國臺灣網11月4日訊 當汝瓷的冰裂紋在指尖流轉千年古韻,當鑄鐵鍋的鍛打聲奏響工業強省新曲,當南水北調的清流滋養京津冀豫億萬人家,當楊靖宇將軍的革命精神在紀念館中激蕩家國情懷,當胖東來的暖心服務在市井煙火里傳遞民生溫度……一場跨越海峽的媒體探訪之旅于10月18日至24日在中原大地徐徐鋪展,30余名兩岸媒體人行走中原,以鏡頭定格發展瞬間,用文字鐫刻河南實踐,共同描繪出中國式現代化在中原大地的生動圖景。
  文脈傳承:千年技藝的活化與新生
  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中華文脈的傳承。“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河南承載數千年文化積淀。本次兩岸媒體採訪活動,首站即聚焦汝瓷文化,兩岸媒體人沉浸式感受傳統工藝的魅力與當代活力。
  19日上午,兩岸媒體人來到了位于汝州的中國汝瓷博物館,館內藏有從宋代到現代的各類汝瓷珍品,青如天、面如玉、蟬翼紋、晨星稀的獨特美學,讓兩岸記者們駐足良久。講解員詳細介紹了汝瓷的歷史淵源、燒制工藝及文化價值,從北宋官窯的輝煌到近現代的復興,汝瓷作為“五大名窯”之首,不僅是陶瓷技藝的巔峰之作,更是中華文脈傳承的重要載體。在傳世汝窯展廳,經典的弦紋瓶、蓮花碗等器型,展現著宋代極簡美學的韻味,兩岸記者們紛紛舉起相機,記錄下這穿越千年的藝術瑰寶。
媒體記者們親手體驗汝瓷拉坯、修坯的過程。(中國臺灣網發)
  在宣和坊汝瓷,採訪活動迎來了互動高潮。在汝瓷技藝傳承人的指導下,媒體記者們親手體驗汝瓷拉坯、修坯的過程。看似簡單的動作,實則需要精準的力道與耐心,不少記者在嘗試多次後才逐漸找到了竅門。“第一次親手制作汝瓷,感受到了傳統工藝的精妙,每一個步驟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臺灣自媒體人戴安感慨道。
  當日下午,採訪團來到了“中國鑄鐵鍋之都”——郟縣,“可以這麼說,全國每三個輕型鑄鐵鍋,其中有一個就出自郟縣。”河南華邦電器炊具有限公司負責人雷乾的一句話,讓兩岸媒體人感受到了郟縣鑄鐵鍋產業的規模。雷乾指著一口印著英文標識的琺瑯鍋介紹道,“像這樣的琺瑯鍋,在國外商場銷售時,往往折合人民幣兩三千塊錢。很多國外消費者不知道,他們廚房里的高端鐵鍋,源頭就是在咱們河南郟縣。”如此看來,郟縣的鐵鍋已經“勇闖”世界了。  
  看似普通的鑄鐵鍋,卻承載著千年冶鐵技藝的當代創新。在生產車間,記者們看到一塊塊生鐵經過熔化、澆鑄、打磨、拋光等多道工序,變成品質優良的鑄鐵鍋。傳統的冶鐵工藝,引入現代化生產設備與質量檢測體係,生產的鑄鐵鍋無涂層、耐高溫、導熱均勻,讓老手藝在新時代滿足消費者的新需求,與時俱進讓鑄鐵鍋產業煥發持久生命力。這也是傳統文化活化傳承的另一種形式。
  鄉村振興:現代農業的創新與突破
  鄉村振興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作為農業大省,河南已培育出一批具備核心競爭力的現代農業產業集群。
  20日上午,兩岸媒體採訪團深入南陽內鄉、西峽,探尋當地智能養豬與現代醫藥產業的發展路徑。“連小豬都住上了樓房!”走進位于內鄉的牧原肉食產業綜合體,大家紛紛驚呼。兩岸媒體記者零距離探訪“樓房養豬”的秘訣,近距離觀摩了牧原自主研發的智能環控、精準飼喂、疫病防控等係統。當看到機器人巡檢豬舍、分層養殖體係時,臺灣自媒體人王裕慶不禁感嘆:“這里完全顛覆了我對傳統養殖業‘臟亂差’的印象,科技的力量讓畜牧業變得如此高效、清潔和可控,養豬這個‘臟活、累活兒’一下子變成了‘科技活兒’。”
  在產業帶動與生態可持續上,牧原的實踐同樣亮眼。通過“公司+農戶”模式,直接帶動大量農戶增收;而養殖廢棄物轉化為沼氣、有機肥的循環經濟模式,更實現資源高效利用,既減少污染,又反哺農業,清晰展現出現代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路徑,給兩岸媒體記者留下深刻印象。
  隨後,記者們來到位于西峽縣的仲景宛西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參觀了濃縮丸生產線和企業展廳,了解了企業如何利用伏牛山豐富的中藥材資源,將傳統經方與現代制藥技術相結合,開發出如六味地黃丸、逍遙丸等家喻戶曉的中成藥產品。
  參觀過程中,臺灣自媒體人王裕慶駐足于醫聖張仲景雕像前,以輕松幽默的方式“隔空喊話”醫聖,笑談中寄托真摯期盼。“今天來到仲景故里,我想請教醫聖,面對臺灣問題,能不能也給我們‘開個藥方’?”王裕慶笑言,隨即自問自答,“‘當歸’怎麼樣?我覺得‘當歸’這味藥很合適!”他接著解釋道:“剛剛是開個玩笑、接個熱梗,但我們內心真誠期盼著——臺灣一定要‘當歸’,也必然會‘當歸’。”一句“當歸”,一語雙關,道出的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心願,亦是對祖國完全統一的熱切向往。
  西峽縣的特色農業產業同樣令人矚目。南陽作為中國重要的獼猴桃產區之一,其出產的獼猴桃以口感佳、品質優而備受市場青睞。採訪團深入獼猴桃基地,參觀獼猴桃分揀、包裝流水線,品嘗不同品種的獼猴桃以及各種深加工產品,了解獼猴桃的種植技術、品牌打造及產業鏈延伸情況。當地通過推廣標準化種植、加強與科研院所合作、發展冷鏈物流和精深加工(如果汁、果幹等),有效提升了產業附加值,使這顆“奇異果”成為帶動農民致富、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黃金果”。
  西峽的香菇產業同樣紅火。西峽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賈淑華介紹稱,該縣有食用菌標準化基地200余個、專業村184個,年規模穩定在3億袋左右,年綜合效益260億元,近10年累計出口110多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84億元)。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中的80%來自香菇、獼猴桃、山茱萸三大特色產業。
  現代服務: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在此次採訪活動中,採訪團深入戶外用品、康養服務、零售消費、短劇創作等領域,通過沉浸式探訪,全方位感知河南在豐富群眾物質生活、涵養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取得的扎實成效與溫暖實踐。
  採訪團先後參訪了泰普森二期、泰普森一期、永強戶外一期、弗克斯戶外等戶外休閒用品企業。走進生產車間,自動化生產線高速運轉,工人們正在有序進行帳篷、戶外桌椅等產品的加工組裝。“沒想到一個縣城能培育出這麼大規模的產業集群,不僅解決了當地群眾的就業問題,還推動了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臺灣記者朱麒鼎對平輿縣的產業發展模式給予了高度評價。
  在弗克斯休閒用品有限公司展廳內,形似“媽媽懷抱”的“媽媽椅”引來不少記者親身體驗。臺灣自媒體人劉振亞感嘆:“坐上去溫暖又有安全感,真想直接帶回家!”拼接的創意沙發同樣引發臺胞濃厚興趣,“這個設計太棒了,既能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躺上去又有沙灘休閒的舒適感。”臺灣自媒體人周晶興奮地說。
  22日上午,採訪團參訪唐韻康養小鎮、怡康苑等康養項目。鄢陵作為“中國花木之鄉”,擁有豐富的花木資源與良好的生態環境,當地依托這一優勢,大力發展康養產業,打造了集養老服務、健康管理、休閒娛樂于一體的康養綜合體。“鄢陵的康養產業不僅利用了當地的生態優勢,還解決了養老難題,是城鄉融合發展的好例子。”臺灣記者鄧智元表示,“這樣的發展模式既帶動了鄉村經濟發展,又提升了公共服務水平,讓城鄉居民共享發展成果。”
  兩岸媒體人還來到鄭州市管城區新業態新就業群體綜合服務中心,走進暖“新”驛站,採訪外賣小哥,深入了解鄭州市如何通過創新服務,關愛凝聚外賣騎手、快遞小哥、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群體。臺灣自媒體人陳靖紳表示,過去大家都關注大陸的經濟發展和科技發展,但是在鄭州新就業群體綜合服務中心,大家看到了社會治理理念和模式的創新進步,看到了鄭州在發展過程中對“人”的關懷。
  在聚美空港豎屏電影基地,創新發展模式令採訪團眼前一亮。基地內20余個精心打造的實景影棚,涵蓋現代辦公、豪華家居、醫療場景等多元化拍攝空間。恰逢劇組正在拍攝一部都市題材微短劇,兩岸媒體得以近距離觀摩拍攝流程,並與主演進行互動交流。
  二砂文化創意園是鄭州工業遺產保護與城市文化消費融合發展的新地標,兩岸媒體人共同漫步在這座由老廠房蛻變而來的文創高地,親身感受歷史工業遺產如何與現代文創產業碰撞出新的火花。臺灣自媒體人王裕慶說:“二砂文化創意園就像一個老朋友換上了一件新衣服重新跟大家見面,真是非常棒的體驗。”
採訪團在充滿寶島風情的“島島歸來”餐廳品嘗臺灣美食。(中國臺灣網發)
  在充滿寶島風情的“島島歸來”餐廳,採訪團品嘗了地道的三杯雞、鹵肉飯等臺灣美食。這家由臺胞創辦的餐廳不僅還原了家鄉味道,更成為連接兩岸情感的美食橋梁。店主熱情地介紹每道菜背後的文化故事,讓在場的臺灣媒體人在熟悉的味道中體會到鄭州這座內陸城市的包容胸懷。
  豫企崛起:河南人對品質的堅守與擔當
  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培養一批產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治理現代的一流企業。胖東來、好想你、蜜雪冰城等企業的實踐,正是河南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這些品牌的崛起,源于河南人骨子里的誠信與匠心,更彰顯了新時代中原企業的責任擔當。
  採訪團走進胖東來的倉儲中心和員工之家,隨處可見的溫暖標語及溫馨設施讓胖東來“善待員工、厚愛員工”的企業文化顯而易見,成為兩岸媒體人心中的“河南之光”,大家交口稱讚、“羨慕”之情難掩。在胖東來天使城,記者們感受到了城市消費升級與民生保障的有機結合。胖東來作為本土零售企業,以優質的服務、高品質的商品與合理的價格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天使城作為其旗艦項目,集購物、餐飲、娛樂、休閒于一體,成為許昌市民的消費新地標。“胖東來的服務細節讓人印象深刻,從免費飲水、充電設施到貼心的售後服務,處處體現著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理念。”臺灣記者莊鎧毓表示。
  在好想你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採訪團深入了解了一顆小紅棗如何做成大產業的背後故事。該企業擁有全國領先的紅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發出從傳統幹棗到深加工制品等200余種產品。透過參觀通道的玻璃幕牆,採訪團觀看了全自動化的紅棗分揀、清洗、加工流水線。據企業負責人介紹,公司近年來針對年輕消費群體推出的“三蒸三制棗”“紅棗咖啡”等創新產品,實現了傳統農產品的價值升級。
採訪團在蜜雪冰城總部合影。(中國臺灣網發)
  記者們來到位于鄭州東區的蜜雪冰城總部,參觀了企業展廳,詳細了解這個從鄭州起步的品牌如何發展成為擁有全球兩萬多家門店的知名企業。在研發中心,採訪團見證了飲品的嚴格品控流程;在周邊產品展示區,各式各樣的文創產品令人目不暇接。臺灣自媒體人周晶把玩著雪王公仔笑稱:“每款周邊都這麼可愛,真讓人難以選擇。”
  從胖東來的“真誠服務”到好想你的“棗業匠心”,再到蜜雪冰城的“供應鏈密碼”,兩岸記者真切感受到河南品牌的品質基因。這些企業雖身處不同行業,卻有著共同的堅守:把品質當作生命線,把擔當視為責任田。
  紅色基因:精神力量的傳承與弘揚
  21日下午,採訪團走進楊靖宇將軍紀念館。館內通過文字、圖片、實物、場景復原等多種形式,詳細展示了楊靖宇將軍從出生、求學、投身革命到壯烈犧牲的生平事跡。從東北抗日聯軍的艱苦鬥爭到冰天雪地中與日寇周旋,楊靖宇將軍“頭顱不惜拋掉,鮮血可以噴灑,而忠貞不二的意志是不會動搖”的英雄氣概,讓兩岸媒體記者深受震撼。在將軍的遺物前,在感人的歷史場景前,記者們靜靜聆聽講解,不時駐足凝視,深切感受到革命先烈為國家、為民族挺身而出的家國情懷。
  “楊靖宇將軍的英雄事跡跨越時空,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財富。”臺灣記者吳星辰表示,通過此次參觀,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艱苦歷程,感受到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紀念館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紀念館不斷加強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通過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數字化展陳升級等方式,讓更多人了解革命歷史、緬懷革命先烈。
  採訪團還參訪了中集華駿車輛有限公司與河南省鵬輝電源有限公司,感受紅色精神在現代企業發展中的傳承與實踐。中集華駿作為國內知名的專用汽車制造企業,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升級,產品遠銷海內外;鵬輝電源專注于儲能電池研發與生產,在新能源領域不斷突破,為綠色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企業負責人表示,革命先烈的奮鬥精神是企業發展的精神動力,激勵著企業不斷攻堅克難、追求卓越,為國家經濟建設貢獻力量。
  20日下午,採訪團來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清澈的丹江水緩緩向北流淌,兩岸綠樹成蔭、水草豐美。園區講解員詳細介紹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建設歷程、工程規模與供水情況。作為國家重大戰略性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從丹江口水庫引水,途經河南、河北,直達北京、天津,惠及沿線億萬群眾。為了守護一庫清水北送,淅川縣作為核心水源區,累計搬遷移民近40萬人,關閉污染企業數百家,實施了大規模的生態修復工程,森林覆蓋率大幅提升。“為了保護水源,當地群眾作出了巨大犧牲,這種奉獻精神令人敬佩。”臺灣記者鄧智元感慨道。
2025豫臺經貿洽談會現場。(中國臺灣網發
  豫臺同心:共話兩岸融合發展新圖景
  23日上午,採訪團來到2025豫臺經貿洽談會現場。兩岸企業圍繞食品加工、電子信息、文化創意等領域展開深入對接,達成多項合作意向。
  “如今越來越多臺資企業將研發中心、生產基地布局河南,與當地企業開展技術協作、市場共享和人才交流,形成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此次活動聚焦智能裝備制造,搭建精準高效的交流平臺,將進一步推動兩岸相關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為兩岸經濟合作注入新動能。”全國臺企聯會長李政宏對兩岸記者們說。
  豫臺經貿洽談會自2009年至今共舉辦16屆,累計簽約項目562個,總投資超3300億元。合作項目覆蓋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現代食品等領域,富士康、臺塑、統一、旺旺、康師傅、丹尼斯等臺資企業在河南扎根發展,成為兩地產業鏈協同發展的典范。
  開幕式上還舉行了簽約儀式,8個項目進行現場簽約。活動總簽約項目39個,合同金額293.69億元,投資涉及智能裝備制造、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配套生產、智慧農業、文旅文創、青年創業等領域。
  “河南文化底蘊深厚,經濟社會發展充滿活力,而臺灣在精密制造、半導體及智慧係統整合等領域積淀了深厚的技術實力與創新能力。”兩岸企業家峰會臺灣方面副理事長毛治國認為,將臺灣技術創新與河南的產業優勢相結合,正是實現“1+1>2”的最佳典范。兩岸企業家峰會將支持和帶動更多臺商臺企投身中原熱土,共同把握數字化、低碳化轉型機遇,描繪兩岸融合發展的新藍圖。
  此次兩岸媒體聯合採訪活動,不僅是一次對河南現代化發展的探訪之旅,更是一次兩岸同胞深化交流、增進情誼的心靈之旅。在採訪過程中,兩岸記者對河南的發展成就給予了高度評價。“以前對河南的印象停留在歷史文化與農業大省,這次採訪讓我看到了一個現代化、多元化、充滿活力的河南。”臺灣記者吳奎炎表示,河南的產業發展、生態保護、城鄉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生動樣本。(中國臺灣網、河南省臺辦、平頂山市臺辦、許昌市臺辦、南陽市臺辦、駐馬店市臺辦聯合報道)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