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喜迎全運·廣州臺灣青年體育嘉年華”暨“第二屆海峽兩岸青少年輪滑冰球交流賽”在穗啟動

2025-08-20 10:57: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中國臺灣網8月20日訊 8月15日,“喜迎全運·廣州臺灣青年體育嘉年華”暨“第二屆海峽兩岸青少年輪滑冰球交流賽”在廣州啟動。廣州市委常委王煥清出席活動並致辭。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李文輝,廣東省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副會長黃兆芬,廣州市穗臺經濟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長曾衛東,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臺灣兩岸和平發展基金會代表涂坤錦,臺南市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姜滄源,廣州市臺資企業協會會長王慶祥等出席活動。各主、承、協辦單位負責人以及來自臺灣的青少年運動員、教練員共400人參加啟動儀式。
啟動儀式現場。(中國臺灣網發)
  此次活動由廣州市臺辦聯合臺灣兩岸和平發展基金會、馬英九基金會、臺南市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協會和廣州海外聯誼會、市教育局、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市體育局、市工商聯、市文聯、市青聯、廣州市臺資企業協會等單位主辦;廣州市穗臺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廣州市各區臺辦、廣州市冰球協會、臺南市體育總會滑輪溜冰委員會以及臺灣地區相關民間體育機構共同承辦;廣州市群眾體育指導中心、廣州市珠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廣州市木生緣體育中心、廣州亞運城綜合體育館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廣州市臺灣青年創新創業服務中心、澳門單排輪滑運動總會、香港冰球協會等單位提供大力支持。
  王煥清在致辭中表示,廣州與臺灣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商脈相通,是兩岸開啟交流交往最早的城市之一,也是臺灣青年在大陸成長成才的搖籃。今年是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舉辦之年,廣州舉辦“喜迎全運·廣州臺灣青年體育嘉年華”和“第二屆海峽兩岸青少年輪滑冰球交流賽”活動,以喜迎全運為主題,以體育交流為載體,為兩岸青少年搭建起交流交心、互學互鑒的新平臺。希望大家以這次活動為契機,深化兩岸交流合作,共同擔當兩岸融合發展的推動者,共同書寫民族復興偉業的新篇章。廣州將一如既往地推動兩岸青年交流,堅持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為臺灣青年在大陸發展搭建更多品牌、營造更優環境、創造更好條件。
  “喜迎全運·廣州臺灣青年體育嘉年華”活動以迎接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為契機,以青年、體育交流為載體,充分發揮廣州群眾性體育運動資源優勢,為深化兩岸民間交流,特別是青少年溝通交流、互學互鑒、融合發展,增強臺灣青少年對兩岸“同根同源”認同,深化“兩岸一家親”理念,吸引他們到廣州學習、實習、就業、創業,促進兩地青少年心靈契合,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所搭建的又一新的交流平臺。活動從7月至9月,採取“1+11+N”和“體育競技+參訪交流”的方式,設置1個全市性體育交流項目、11個區級體育交流分項目和N個市直部門和群團組織分項目,涵蓋輪滑冰球、足球、網球、羽毛球、柔道、象棋、槳板、卡丁車等近10個比賽項目,共有來自穗臺港澳青少年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以及運動員家長500人在廣州比賽交流。
活動合影。(中國臺灣網發)
  “第二屆海峽兩岸青少年輪滑冰球交流賽”作為“喜迎全運·廣州臺灣青年體育嘉年華”的重要組成部分,于8月14日至20日在廣州亞運城綜合體育館舉辦。該活動由廣州市臺辦聯合臺南市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協會以及市教育局、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市體育局共同主辦,由臺南市體育總會滑輪溜冰委員會、廣州市冰球協會承辦。比賽交流設置U10、U14、公開(成年)等3個的比賽年齡組別,邀請臺灣青少年運動員、教練員和家長共83人與廣州、香港、澳門等地共10多支青少年輪滑冰球隊伍比賽交流。活動期間,還將組織臺灣參訪團參訪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及交流點、廣州市穗臺交流示范基地、嶺南文化和廣州非遺代表性場館、廣州城市代表性瀏覽線路、高新科技企業等,讓臺灣青少年親身體驗廣州的千年羊城歷史文化積淀、現代城市發展創新活力、宜學宜遊宜業宜創宜居的良好環境。
輪滑冰球交流賽現場。(中國臺灣網發)
  近年來,廣州市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和黨中央對臺工作決策部署,深入踐行“兩岸一家親”理念,始終尊重、關愛、造福臺灣同胞,健全完善“60+15+10”惠臺政策體係,實施支持港澳臺青年來穗創新創業“五樂計劃”,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惠及港澳的政策措施一體化適用于臺灣同胞;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首家“一站式”綜合性臺灣青年服務平臺和“1+2+3+11+N”服務體係,擁有數量佔廣東省三分之一的國家級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和示范點,形成“1+7+1+11”的國家、省、市三級對臺交流平臺;形成“穗臺經貿論壇”“穗臺校長論壇”“穗臺青年論壇”“廣州·臺灣商品博覽會”“海峽兩岸青少年輪滑冰球交流賽”等多個交流品牌,今年以來創新打造“青春飛揚·廣州臺灣青年月”“築夢珠江·廣州臺灣交流季”“喜迎全運·廣州臺灣青少年體育嘉年華”等全新交流品牌,積極為兩岸交流交往搭建新平臺,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融合發展。(中國臺灣網、廣州市委臺辦聯合報道)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