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刺梨為媒 架起兩岸共富之橋
台灣網4月22日訊 在貴州的深山中,一顆佈滿小刺的野果——刺梨,因一位臺灣學者的執著與熱愛,蛻變為帶動百萬農民脫貧致富的“黃金果”。中國刺梨産業研究院副院長余嚴尊博士,用十餘年時光,書寫了一段跨越海峽的“奇遇之旅”,將個人理想融入大陸鄉村振興的浪潮,成為兩岸融合發展中的一抹亮色。
初識刺梨:從臺灣教授到貴州“果農”的轉身
2009年,時任臺灣宜蘭大學食品科技學系教授的余嚴尊,在臺北國際食品博覽會上被一張“三王之果、維C之王”的海報吸引。海報上的貴州刺梨,因其富含的維生素C、VP及SOD含量遠超普通水果,被科學界譽為“三王之果”。這顆其貌不揚的野果,瞬間點燃了這位食品科學家的研究熱情。為深入探究刺梨的價值,余嚴尊利用假期頻繁往返于臺灣與貴州。他深入黔南、六盤水、畢節等地的種植基地,發現當地雖擁有得天獨厚的刺梨資源,卻因缺乏深加工技術,産業陷入“原料賤賣、農民棄種”的困境。刺梨的“刺”,不僅長在果實上,更刺痛了果農的心。出身農家的余嚴尊感同身受,暗下決心:“要用科技為刺梨産業‘拔刺’”。2015年,51歲的余嚴尊做出驚人決定:辭去臺灣宜蘭大學教職,跨越海峽紮根貴州。他坦言:“放下教鞭時,親友不解,但刺梨的潛力與貴州農民的期待,讓我無法回頭。”
余嚴尊到羅甸洞藏刺梨酒酒廠助力刺梨産業發展。(台灣網發)
科研賦能:從實驗室到産業化的跨越
初到貴州,余嚴尊面臨雙重挑戰:一方面,農民對科技改良持懷疑態度;另一方面,刺梨産業存在“學術研究強、産業轉化弱”的斷層。為破解難題,他與貴州本地專家鄭魯平聯手成立中國刺梨産業研究院,推動“産學研”深度融合。他帶領團隊攻克刺梨加工中的技術瓶頸。一是産品創新,開發無糖飲料、全系列果酒、果醋酵素、果糕果酥、泡騰片等60餘款“刺梨加”與“加刺梨”産品,並跨界研製刺梨面膜、籽油護膚品、益生菌油,將廢棄果渣果籽變廢為寶,附加值提升數十倍。二是技術突破,申請專利57項、商標615個,構建從種植到深加工的完整技術體系,推動刺梨從“山野珍果”升級為對標全球的標準化商品,走向世界。三是産業升級,引入機械化采收、光電分選分級、噴流粉碎與奈米化果漿、無熱超高壓保鮮等技術,提升效率的同時保障果實品質,為規模化發展鋪路。十餘年間,貴州刺梨種植面積從8000畝激增至210萬畝,綜合産值突破70余億元,帶動上百萬人增收,戶均年增收超2萬元。
羅甸洞藏刺梨酒廠。(台灣網發)
心繫鄉土:以刺梨為媒的鄉村振興實踐
余嚴尊深知,産業振興的核心在於惠及農民。他走遍貴州88個縣區,用“田間課堂”向農戶普及科學種植技術。為打消村民顧慮,他與時任華南理工公司鄭魯平先生自掏腰包在畢節西衝地區試種8000畝刺梨,並無償提供種苗與技術指導。在六盤水市,他推動“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讓農民以土地入股享受分紅。一位曾質疑他的老農感慨:“余教授種的不僅是刺梨,更是咱山裏人的希望!”如今,刺梨林成為貴州的“綠色銀行”,曾經的荒山披上“金甲”,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近兩年來,余嚴尊更著手以“無果刺”刺梨全新品係,著力“羅甸岩刺梨”地理標誌保護申報,指導洞藏刺梨酒釀造,打造全産業鏈發展,年增加聯豐村村集體經濟5萬元以上,148戶群眾戶均增加收入3萬元以上,為鄉村振興探索出一條新路徑。
兩岸紐帶:推動融合發展與青年交流
作為“海峽建設者”,余嚴尊始終致力於搭建兩岸交流橋梁。他邀請臺灣高校團隊參與刺梨研究,在福建高校開設閩臺食品科技課程,培育跨海峽科研力量。2024年,他更動員剛學成健康促進專業的女兒赴貴州投身大健康産業,推動並構建人類低成本健康體系,用行動詮釋“兩岸一家親”。面對參訪的臺灣青年,他動情呼籲:“大陸有實現理想的廣闊舞臺,貴州的刺梨故事只是開端。”臺青們深受觸動,直言“看到兩岸融合發展的鮮活範例”。
經十餘年深耕,余嚴尊的黑髮已成銀絲,但赤子之心未改。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從臺灣教授到“貴州果農”,他用一顆刺梨串聯起學術理想與鄉土情懷,架起兩岸同胞共謀發展的橋梁。正如他所言:“科技無界,親情更濃。我願做一粒種子,讓刺梨的甘甜滋養兩岸,讓共同富裕的夢想生根發芽。”這份“奇遇之旅”,不僅是個人奮鬥的縮影,更是兩岸攜手共進的時代注腳。在鄉村振興與融合發展的交響曲中,余嚴尊與他的刺梨傳奇,正譜寫新的樂章。(台灣網貴州省羅甸縣臺辦通訊員 / 陳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