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重慶榮昌:用心用情用力 建起渝臺“連心橋”

2024-12-26 15:0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12月26日訊 搭建各類平臺載體、舉辦涉臺人文經貿交流、用心用情為臺胞服務……近年來,重慶市榮昌區始終秉持“爭取力量、促進發展、增強合力”的工作理念,與臺胞加深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領域的文化交流,不斷增進臺胞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幸福感、獲得感和滿意度,鞏固壯大愛國力量,構建全區對臺工作新格局。

  打造涉臺陣地,用心用情暖人心

參加中秋非遺聯誼活動的渝西川南港澳臺僑代表合影。(台灣網發)

  中秋節前夕,榮昌區臺辦組織渝西川南臺胞臺商在重慶市對臺交流基地(榮昌國家級示範性綜合實踐基地)體驗榮昌陶製作技藝,並親手拉胚製作了陶器。將非遺文化體驗和聯誼交友相結合,搭建兩岸同胞的情感地標和精神家園,正是榮昌區建立多個涉臺陣地的初衷。

  榮昌區現有重慶市對臺交流基地、展旺塑膠、同心公園等大大小小十余個涉臺陣地。通過進一步完善各類陣地的基礎建設和工作制度,充分利用好文化墻、活動室、健身室等共建共用功能站室,組織臺胞開展了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各類活動。

  通過整合零散資源,推動將涉臺元素融入本地文化場景,把涉臺陣地建在榮昌非遺文化上。以統戰文化為核心,以地域非遺文化為特色,以傳統文化為紐帶建設文化交流平臺,2024年,榮昌區涉臺陣地共開展活動15場,接待社會各界人士3000余名。

  説起陣地建設情況,榮昌區臺辦主任雷華初了然于胸:“我們採取‘線上+線下’的方式,‘榮昌區臺商聯誼會’微信群通過以點帶面的形式,重點向臺商臺企介紹榮昌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及相關政策,線上解答問題,及時傾聽建議。”

  深化人文交流,非遺文化聚人心

陶泥手作活動現場。(台灣網發)

  今年7月,榮昌陶博物館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小客人,30名臺灣青年學子走進榮昌,感受極具特色的巴渝文化。榮昌區負責組織活動的一位工作人員表示:“非遺文化是一條紐帶,既吸引外地的臺胞臺商來榮開展活動,體驗傳統文化魅力,又能聯繫起本地的臺胞們積極開展活動,擴大我們的服務範圍和朋友圈。”

  榮昌區一方面承接“重慶臺灣周”分項活動、“我的故鄉你的家”兩岸婚姻家庭川渝行、臺企西部行、臺灣青年學子研習營活動、川渝藝術直航等涉臺經貿人文交流活動,向海峽對岸展示榮昌之美、重慶之美、中華之美。另一方面,構建本地涉臺活動品牌,在傳統佳節,組織開展“奮楫爭先迎端午 同心同行話發展”、“同心聚力量奮進新時代”中秋音樂會、“港澳臺僑一家親同心共圓中國夢”等系列活動。通過實踐體驗、公益服務、座談交流等多種方式,組織臺胞參加活動300余人次。

展旺塑膠(重慶)有限公司2024年愛心獻血園遊會活動現場。(台灣網發)

  通過各類活動的舉辦,進一步增強在榮臺胞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這是我們組織員工開展無償獻血公益活動的第6個年頭了。”展旺塑膠(重慶)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臺胞梁庭恩自豪地介紹道,“截至目前活動累計無償獻血600余人次,獻血量超過14萬毫升,作為‘新’榮昌人,也算為家鄉做了一些小小的貢獻。”

  榮昌區以非遺為媒、以活動為橋,搭建起了渝臺交流交往的一扇窗,也帶動了當地的臺灣同胞積極參與,實現從“我參加”到“我組織”的跨越。

  落實惠臺舉措,共促發展得人心

  今年4月,重慶市政府臺辦與榮昌區政府簽署《加快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橋頭堡建設 共同推進榮昌高品質發展合作協議》,通過高位推動,持續落地落細各項惠臺措施。

  今年4月,重慶市政府臺辦與榮昌區政府簽署《加快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橋頭堡建設 共同推進榮昌高品質發展合作協議》。(台灣網發)

  協議簽訂後,榮昌區領導帶隊赴上海、江蘇、浙江等地開展“在榮臺資企業總部行”,實地調研安佑集團、允昌科技、平湖臺麗辦公等臺企生産建設發展情況,了解企業困難和訴求,研究探討解決路徑,堅定臺資企業來榮投資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日常工作中開展提供“春送崗位、夏送清涼、秋送健康、冬送溫暖”的“四送服務”。春季搭建就業橋梁,向返鄉人士精準推介臺企工作崗位。夏季為臺商臺企送去藿香正氣水、板藍根等清熱解毒藥劑。秋季舉辦“同心相伴+”社會服務活動,走進臺企開展健康講座。冬季開展臺企關愛行動,為困難臺商臺企送去慰問品以及黨委政府的關心問候。

  一手抓企業服務,一手抓群眾滿意。在榮臺企的利益要保障,普通同胞的訴求也要傾聽。定期走訪慰問重點臺胞,為他們送去慰問品,每年向困難臺胞發放慰問金。2023年以來,榮昌區臺辦協調解決辦理涉臺婚姻、政策諮詢、申請醫療救助、子女入學升學等各項事務70余次。

  下一步,榮昌區將秉持“重臺、親臺、惠臺”的服務理念,堅持“把人員組織起來、把活動開展起來、把作用發揮出來”,聚力打造“兩岸交流新高地、臺資西移集聚地、臺胞築夢嚮往地”,切實增強臺商臺胞在榮生活工作幸福感、獲得感和滿意度,帶動渝臺兩地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台灣網、重慶市臺辦聯合報道)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