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兩岸學者成都濃園探討交流 共推巴蜀文化融合創新發展

2023-05-23 16:0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海峽兩岸巴蜀文化交流研討會現場(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

  台灣網5月23日訊 近日,海峽兩岸巴蜀文化交流研討會在“四川省對臺交流基地”成都濃園藝墅會議室舉行。作為2023海峽兩岸巴蜀文化藝術季重要專項活動之一,該活動吸引了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有關院校及文化企業負責人等50余人參加。

  西安交大東方管理研究院院長、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名譽校長、湯用彤學術獎評委會秘書長雷原主持研討會,並以商業化與農耕文化融匯發展的歷史方向為引道出本次研討會主旨。他指出,巴蜀文化的研究具有現實意義和世界意義,巴蜀文化與臺灣文化的融匯在歷史上將産生深遠的推動意義。他認為,濃園具有“情意濃濃,共建兩岸精神家園”的深刻含義,搭建起了川臺文旅文創、文商文産等方面的融合創新發展的高速綠色橋梁和心靈契合的紐帶。

  四川省歷史學會會長譚繼和就三星堆出土的“鳥足屈身頂尊神像”蘊含的巴蜀文化深刻內涵進行分析時認為,“鳥足屈身頂尊神像”展現了巴蜀人的浪漫主義精神及飛天夢想,凸顯了中華禮樂文化的悠久,蘊含的非凡的想像力讓人驚嘆不已。其中,神鳥腳踏的三角形,他認為代表的是崑崙山,寓意著古巴蜀人希望到崑崙山上去,像飛鳥一樣在天空自由飛翔,飛進太陽融入陽光,成為神奇的太陽鳥。

  著名巴蜀文化學者和輝以《濃園藝術季,品茶話鄉愁》為題指出,海峽兩岸共用巴蜀文化藝術季,是兩岸同胞的一件盛事。兩岸共同的鄉愁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內容之一,有鄉愁才有家國情懷。她希望,巴蜀兒女和兩岸同胞要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共同努力。她還現場即興賦詩一首:“海峽兩岸一家親,《秋水》《思鄉》敘深情。狂風惡浪擋不住,民心相通中國人!”

  臺灣學者介文汲以《傳承文化根脈,共鳴心靈華夏》為題將巴蜀文化與臺灣文化進行對比性思考,指出,巴蜀文化和臺灣文化都面臨著封閉與開放二重挑戰,川臺兩地文化融合發展要注重全球化、國際化,要共同攜手傳承中華文明、推動傳統文化發展。

  臺灣學者蘇金淼以《傳統文化教育的臺灣經驗》為題,介紹了臺灣文化發展的脈絡與成因,闡述了“民間宗教信仰、歲時節慶、生命禮儀、民俗技藝”等四種臺灣文化的形式內容,並就臺灣雲林縣武術發展情況進行了分享。他非常期待巴蜀地區的小説家、影視導演,能夠寫一部小説或者創作電視劇、電影讓民眾了解真正的峨嵋派、青城派武術。

  四川音樂學院公共藝術系副主任、教授潘雪梅以《藝術跨越空間,青年構築時代》為題,指出藝術可以跨地域跨文化、跨越歷史長河,還可以跨越學科專業。巴蜀文化本身也是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産物,在不斷的歷史演變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其中一個風格特徵就是開放包容,它源自於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具體的體現是城市、性格、文化的包容。她認為,要培養這樣的人才必須給青年學生們提供更加廣闊的視野和平臺,讓他們在更多元的文化中吸取營養激發藝術創造力。

  四川大學錦江學院藝術學院副院長王少文以《巴蜀文化的海峽兩岸推廣》為題,從巴蜀文化“加強教育研究、豐富文化活動、夯實宣傳推廣”方面提出自己的簡介。他認為,川臺兩地高校可以開設巴蜀文化相關的課程、組織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利用新媒體和數字平臺等方式,讓海峽兩岸青年深入了解和研究巴蜀文化的內涵和價值,促進兩岸青年對巴蜀文化的認同和交流,通過學術研究的力量推動巴蜀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他還建議,要加強教育引導、加強交流與互動、激發創造力和創新能力,提升海峽兩岸青年對巴蜀文化的了解認同,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和友誼。

  濃園集團項目總監蔣懿嘉以《民間推動交流,文化彌合認知》為題,介紹了組織本次研討會的意義,引出研討會交流主題。她表示,在促進兩岸青年中華文化認同方面,巴蜀文化藝術季具有獨特的精神文化內涵:一是源遠流長的多元文化,積澱了文創的歷史文化內涵;二是同源的血緣脈係,塑造了兩岸青年的血緣文化內涵;三是深入臺灣多地和巴蜀各地,得以嵌入多元禮儀文化場域,生成了巴蜀和臺灣文化特定場域的儀式禮儀文化內涵。在“以民間交流形式,深化文化認知,加強場域交流內涵”“加強學術活動場域建設”等方面,她還提出獨到見解。

  據了解,海峽兩岸巴蜀文化藝術季活動是由四川省臺辦、省文旅廳、省教育廳、省文聯攜手整合成都濃園系列兩岸巴蜀文化、高校及青年交流活動,共同打造的四川省對臺文化交流品牌活動。2023年海峽兩岸巴蜀文化藝術季以“賽事、展覽、文旅”為主題,囊括2023海峽兩岸巴蜀文化研討會、2023“濃園杯”巴蜀文化創意大賽、2023台灣藝術家來川寫生交流項目、2022年海峽兩岸師生原創藝術作品展等。(台灣網、四川省臺辦聯合報道)

[責任編輯:郭碧娟]